南水北调精神是历久弥新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弘扬。同时,南水北调精神又是对上述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其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雄厚的大国实力是南水北调梦想成真的必备条件,也是南水北调精神赖以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实力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对南水北调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俗话讲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件事情,都要事先考察一下是否具备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条件,掂量一下自己是否具备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一个人做事情是这样,一个国家做事情也是如此。南水北调可谓是中国人的世纪梦想,但是真正要去实现这个梦想,则需要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来作为支撑。南水北调精神的历史生成启示我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实力来说话,靠实力做后盾。
一、南水北调何以历经半个多世纪才梦想成真
从1952年金秋10月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宏伟构想,到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正式建成通水,历史的车轮悄无声息地转动了60多个春秋。为什么在毛泽东提出宏伟构想之后国家没有立即大规模开工建设,将这一宏伟构想马上付诸实施,而是在半个世纪以后才把这.宏伟构想变成?光辉现实?这就需要从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前后变化来加以说明。
南水北调构想形成时期,人民才摆脱剥削和压迫、当家做主人不久,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分热爱,刚刚分到土地的亿万农民群众破天荒第一次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劳动,干劲儿可谓冲天,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异常高涨,广大党员干部更是身先士卒,战斗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那时,不能说我们的人民不爱国,不能说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热情不高涨,更不能说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不具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同样,也不能说当时我们对实施南水北调的愿望和要求不强烈,北国大片大片干涸龟裂的土地急需汩汩而来的南水滋润!那么,为什么当时没有立即大规模地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当时國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有限,不足以支撑如此艰巨复杂、耗资巨大的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还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当时,毛泽东用“一穷二白”四个字来高度概桥我们的基本国情,他此解释“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为了使人们对我国“一穷二白”的状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他进一步闸述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当时条件下,要立即上马南水北调工程,开展大规模建设,无疑是天方夜谭。
南水北调工程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与此同时,该工程也是中国移民数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仅新世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数量就多达34.5万人。因此,这项水利建设工程耗资非常巨大。仅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总投资就多达2013亿元。即便以当时的物价水平计算,这个投资量也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国力无法承受的。不仅如此,建设这一工程的技术难度,恐怕也是当时还无法逾越的“拦路虎”。仅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面临着诸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在软土富水条件下建造地下隧洞、穿黄工程超深竖井施工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而这些技术难题不是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所能攻克的。这些技术难题不攻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南水北调莫定坚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南水北闻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1978年也只有3645.22亿元,2001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15年更是达到67.6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家财力也显著增强。1952年全国财政收人仅为173.94亿元,1978年也只有1132.26亿元,1999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5年则达到15.22万亿元。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次,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技水平十分低下。那时,发展国民经济主要依靠从苏联等国引进技术装备。后来,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迫使中国重点发展军事国防技术,并在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方面突破尖端技术,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世界大战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科学判断。此后,我国将大量的科技力量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在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在内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技术突破,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
再次,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旧中国,在经济剥削和精神摧残的双重重压下,国人形成了如鲁迅所说的“麻木、愚味、无知”国民劣根性。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虽然当家做了主人,但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在精神和道德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人民普遍缺乏理性、科学和自信,而更多的则是狂热和盲从。因此从总体上说,国家还不具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软实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愈益充满自信,过去那种萎靡麻木等精神状态已经得到根本转变。所有这些,都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三、國家实力是实施南水北调的必备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无论人们从事任何一个历史活动,推进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首先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和巨大的政治热情,不管人们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人为地去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搞所谓的“穷过渡”,结果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同样,在当年国家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无力支撑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所需要的巨大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硬是凭着一股热情去强行推进这一工程建设,不仅这项工程建设本身搞不好,还会影响全国经济建设大局。因此,任何时候都要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坚决不做超越国家经济实力的不切实际的事情。
综上,任何一项重大工程项目,都是靠人来建设的,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如果一个建设者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甚至缺乏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那他就会对工程建设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在经济技术硬实力有可靠保障的情况下,可能会酿成重特大责任事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缺失相应的文化软实力,经济技术硬实力的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推进南水北调这样艰巨复杂的超大型工程项目,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技术硬实力和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技术硬实力,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3]刘富伟.试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22.
(作者简介:黄耀丽,中共南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历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