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丽,李艳萍,冯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日间手术中心,2乳腺科,北京1000380
乳腺主要由皮肤、纤维组织、乳房腺体和脂肪构成,乳腺癌指发生在乳腺上皮中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溢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手术治疗仍是乳腺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切除肿瘤组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但乳腺癌根治术后易导致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上肢淋巴水肿、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肌力下降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对于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肢体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2]。康复训练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方法,可通过训练促进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研究表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其肢体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但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探讨康复训练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8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乳腺癌临床诊断标准和乳腺癌根治术的适应证,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②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③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复发性乳腺癌、四肢畸形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患者;②既往接受过放化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④双侧乳腺癌患者。采用信封抽签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为(43.95±5.09)岁;肿瘤直径12~34 mm,平均肿瘤直径为(18.45±4.51)mm;TNM分期:Ⅰ期13例,Ⅱ期20例,Ⅲ期11例;肿块部位:左侧31例,右侧1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44.11±5.15)岁;肿瘤直径 11~35 mm,平均肿瘤直径为(18.51±4.53)mm;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21例,Ⅲ期12例;肿块部位:左侧29例,右侧15例。两组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和TNM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术后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进行指导,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术后康复训练,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术前肢体功能训练,术前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指导患者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包括对侧肩部抚摸、患侧手日常操作等,并指导患者家属从旁协助;②术后第1~10天,此阶段患者正处于术后恢复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加强手指、腕、肘关节的功能锻炼,避免外展肩关节,且前臂后伸幅度不宜过大,具体包括伸指、握拳、挤压小拇指与小指合拢或分开,手腕半握拳向前后弯曲,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掌心由下向上翻转,依据患者恢复情况加强患者屈腕和腕关节旋转运动;③术后第11~20天,该阶段主要以肩关节活动为主,避免术后关节发生粘连,主要包括耸肩、旋肩和肩部运动,训练应循序渐进;④术后第20~30天,该阶段是术后功能训练的关键时期,应指导患者充分训练,防止瘢痕组织收缩影响肩关节活动度,包括双肩背伸运动(抬脚尖,脚向脚背方向运动),转体、甩手运动,滑臂、扩胸、搓背及拉绳运动(将绳子踩在脚下,两脚前后站立,两手持手柄在肩上,掌心向前,挺胸,呼气时两手向上举至两臂伸直,但保持肘关节微屈,吸气时还原至开始位置),训练应循序渐进;⑤出院后康复训练,告知患者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全身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和负重训练等,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康复干预。
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圆盘量角器测量两组患者的上肢活动度,包括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及后伸的角度。干预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4500 r/min,离心15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TNF-α、IL-6和IL-10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及后伸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及后伸角度均大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及后伸角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干预前,两组患者TNF-α、IL-6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TNF-α、IL-6和IL-10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TNF-α、IL-6和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组乳腺癌患者干预前后上肢功能的比较(°± s)
表1 两组乳腺癌患者干预前后上肢功能的比较(°± s)
注:a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后伸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155.35±6.75 177.49±8.09a b 145.34±4.64 173.09±7.81a b 81.32±3.51 89.09±4.55a b 78.56±2.09 82.31±5.11a b 51.09±2.64 56.98±6.75a b 72.51±2.67 78.45±7.51a b 154.91±6.74 163.58±7.42a 146.09±4.65 159.83±6.52a 82.09±3.54 85.64±4.35a 78.11±2.01 80.09±5.09a 50.98±2.62 52.34±5.66a 73.22±2.69 75.63±6.03a时间 观察组(n=44) 对照组(n=44)
表2 两组乳腺癌患者干预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pg/ml± s)
表2 两组乳腺癌患者干预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pg/ml± s)
注:a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TNF-α IL-6 IL-10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13.45±2.31 4.09±1.23a b 16.93±2.31 5.09±1.26a b 2147.46±22.41 1231.94±15.77a b 13.44±2.30 9.85±2.09a 16.92±2.30 10.55±1.84a 2146.31±22.09 1843.69±17.41a时间 观察组(n=44) 对照组(n=44)
表3 两组乳腺癌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6]。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能切除肿瘤组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乳腺癌根治术是一种创伤较大的侵入式手术,手术风险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研究显示,康复训练可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2]。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后,观察组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及后伸角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表明康复训练可以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主要以功能训练的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功能或降低手术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效果显著。研究显示,早期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7-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术后早期及阶段性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降低患侧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与Testa等[9]研究结果一致。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免疫因子调控网络,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因子均能参与调控机体免疫功能[10-11]。IL-6、IL-10具有良好的抗转移和抗肿瘤作用,有助于增强机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能力,TNF-α可反映机体的炎性反应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和IL-10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和对照组患者,表明康复训练干预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乳腺癌根治术后监测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指导放化疗及康复训练[12]。综上所述,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降低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