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殿顶山门
“观音阁及山门,既为我国现存建筑物中已发现之最古者,且保存较佳,实为无上国宝。”这座被梁思成誉为“无上国宝”的建筑即是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的独乐寺。
蓟州独乐寺又称大佛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朱彝尊《日下旧闻》中引《盘山志》称:“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据研究发现,独乐寺始建于隋唐时期,而后在辽代统和二年重新修建后经过明清时期的多次修葺,并在清乾隆时期增建了行宫等建筑物。建于辽代统和二年的山门和观音阁两座建筑,内含有多座雕像,是辽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梁思成曾这样描述:“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皆辽圣宗统和二年重建……盖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说到独乐寺,就不能不提它气势恢宏的山门,有人将其列为独乐寺的“三绝”之一。它既是独乐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进入独乐寺的主要通道之一。山门建在一个台阶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由台基、屋身、瓦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上有直径50厘米的木柱12根,呈横四竖三排列,按宋朝李仲明的《营造法式》属“分心斗底槽”殿堂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该类型的最早实例。山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尊高约4.5米的金刚力士像“哼哈二将”,泥塑形象夸张峭拔,刀法简练,为辽代的雕塑风格。
山门的屋顶呈五条脊、四面坡,建筑学上称为庑殿顶。在古代建筑中,庑殿顶属于最高等级,只有宫殿庙宇中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使用。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由此也不难看出其规格之高。山门正脊两端龙头鱼尾、张口吞脊、长尾翘转向内的饰物,在古建筑中叫作鸱吻,但与常见的明清寺院建筑的大吻龙尾翻转向外明显不同,具有唐代雕刻遗风。据说这对鸱吻是我国保存在建筑屋顶上年代最早的鸱吻实物。
山门的檐角出檐平缓深远,如大鹏展翅,给人一种升腾飞跃之美,出檐深远主要靠斗拱支撑,在山门外檐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外出正面的第三层,还出现了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直枓和斜拱实例。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还专门论述了山门及观音阁的斗拱,将唐宋斗拱与明清以后斗拱做了对比。他说:“斗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唐宋建筑之斗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明清以后,斗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
穿过山门,通高23米、庄严雄伟的观音阁便映入眼帘。据说因当时制作工艺的发展,佛像形体也越来越大,大到一般的佛殿都容纳不下,因此楼阁式佛殿应运而生。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阁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观音阁为重楼歇山顶(九脊顶),整体外形稳重而又不失灵巧舒展,其匾额“观音之阁”传为唐代李白所书,“具足圆成”“普门香界”为咸丰与乾隆御笔。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从外面看它是两层,而从里面看则是三层,因为中间还夹着一个暗层。在暗层中,内圈柱间使用斜撑柱、夹泥墙做法,内外圈柱间施以斜戗柱,加强了整体结构的刚度,达到实用与功能的统一。观音阁的暗层是我国最古老的结构层。
观音阁的几个檐角出檐深远,最远处长达5.2米,主要靠斗拱支撑,观音阁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共使用了24种、152朵斗拱,它粗壮硕大的斗拱,如翼的出檐,阁顶和缓的坡度及古朴壮观的建筑风格,无不让现代人为之叹服。
观音阁内部结构更是独特,由于在观音阁内要塑一个高16米的泥塑观音像,在内部配置了长方形井口、六角形井口和八角形的斗八藻井,这样不同形式的井口配置,不仅使建筑物更加稳定和协调,同时也起到了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上顶斗八藻井的配置,为我国最早的“斗八藻井”实例。造型别致的同时,观音阁建筑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整个观音阁使用28根木质立柱,使观音阁通过上下端的木头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因此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观音阁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显示了我国辽代时期建造者高水平的建筑艺术才能。
彩色泥塑观音立像
如果说观音阁是独乐寺的中心,那观音立像就是中心的中心。观音阁内部设有须弥座一张,座上耸立着高达16.27米的观音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高大威严。佛像身躯微向前倾,面带微笑,头顶上还有10个小头像,加上主体佛像,一起又被叫作“十一面观音”,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像。观音弯眉直鼻,目视远方,嘴角微微上翘,面部、胸部、手均敷金色,给人一种肃穆慈祥之感。整个观音塑像微向前倾斜,右臂上举,左臂下垂,手作“接引”状,居高临下,威严壮观。虽已千年,菩萨的眼神仍旧平静无波。
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两尊胁侍衣着华丽,表情温恭,高约3.2米,与主像形成巨大反差,更加突出主像的威严与高大。胁侍脚作“稍息”状,头、身、足呈现一条优美的“S”形曲线。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宛若两个柔情似水的少女,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经考古人员研究证明,这三尊菩萨塑像均是辽代的原物。
在三层平台上向南开有一门,阳光可直接照射在观音身上,产生观音身披霞光的美景。据工作人员介绍,如果站在山门望观音阁,透过这道门则正好可以看到观音的眼睛。而当人们顺着菩萨的目光向南望去,则可看到远处造型别致的白塔,那是与独乐寺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处古建筑。梁思成在蓟县考察后撰写的《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一文中写道:“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菩萨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程,千年来作菩萨目光直焦点者,观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菩萨之前,故其建造,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广义言之,亦可谓为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着,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者也”。这样巧妙的设计真可谓匠心独具。
此外,独乐寺内还有行宫、报恩院等古建筑。独乐寺行宫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乾隆帝以及其他清代帝王游览及休息之地。乾隆帝及其之后的帝王均到过独乐寺,并留下了不少赞美独乐寺的诗篇,乾隆就曾写下“少年频此宿,古柏镇前庭”的诗句。报恩院是始建于明朝时期的建筑,清乾隆年间进行过一次修缮,是明清时期僧人的聚集地。报恩院前殿为弥勒殿,后殿是三世佛殿,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殿,布局合理,殿内雕塑造形各异,是独乐寺的特色建筑之一。观音阁北边有一座攒尖顶八角亭,叫作韦驮亭。韦驮是佛教中的天神之一,韦驮亭中的塑像表情严肃、身披铠甲,塑像极为生动。由此以来,独乐寺形成了以观音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体,各个建筑之间合理布局,各有特色。
独乐寺的禅语千年不绝,其本身更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凝结着古代建造者的伟大智慧,穿越时空将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