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清
摘 要 紫砂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它兼具泡茶实用、艺术欣赏和人文熏陶三方面的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紫砂壶“一粒珠”为例,浅析此壶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一粒珠;听泉待客图;艺术境界
宜兴紫砂壶由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发展而来,其独一无二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为人所青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从粗陶实用器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是品茗器具中的上佳之选,有“茶具之王”之称,这也意味着紫砂壶与茶文化一脉相承,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植根于深厚的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1 紫砂壶“一粒珠”的造型
人有百态,壶有千相。看壶如看人,外观是一把壶的基础,只有合适体面的外观,才能表现出一把壶的精神气,使之具备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紫砂壶艺从造型到装饰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完善的艺术体系,可谓自成一派。一把真正的好壶是泥料、造型和装饰的相辅相成,它们相互作用、彼此成就,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一粒珠”(见图1)是传统光器,以圆为主线,通过柔和流畅的线条塑造出圆润饱满的形体,给人珠圆玉润之感。纵观此壶,壶身浑圆且张力十足,壶腹饱满,线条柔和而有力,重心沉稳,有雍容大度之相;壶底平足,稳定端庄、厚重大气;壶流为三弯流,浑厚而饱满、弯转自如,三弯流是壶流流式中较为优雅的造型,形体宛如鸟喙,壶流断口浑然有力;浑圆的圈把与弯流相辅相成,弯度适中,粗细变化匀称,柔婉端庄、典雅大气;壶盖为嵌盖式,与壶身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视觉上统一和谐;壶钮为一小圆珠,位于整壶中央位置,如珍珠般饱满剔透。壶身一大珠,硕大圆润,壶钮一小珠,玲珑可爱,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惹人喜爱。此壶通身曲线,却不显柔弱,造型丰满、沉稳博雅的同时,挺拔优雅的嘴、把搭配又缓冲了身筒的厚重,使得整壶凝重又不失简洁,营造出简劲优美的审美境界。
2 紫砂壶“一粒珠”的装饰
泥绘是紫砂壶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在紫砂壺胎体上按照事先设计布局好的画面加以装饰。泥绘装饰题材多种多样,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较为常见。泥绘装饰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又比传统书画更有难度。传统书画在纸上作画,泥绘装饰在紫砂壶胎体上作画,前者是平面,后者是曲面的壶体,自然有所区别。泥绘装饰契合宫廷紫砂追求华美浪漫的审美,此壶壶身彩绘主题为“听泉待客图”,山林茂密、重峦叠嶂,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山间倾泻而下,连绵的山脚下是几户远离闹市、和谐安乐的人家,周边树木郁郁葱葱,一名儒士听着泉声、围炉煮茶,一座木桥与另一端的丛山相连,白日里居民在山间砍柴、猎取野物,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壶身另一面的题字为唐代王维的诗歌:“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此诗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意境,由远到近、由景入情,营造出清高幽僻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远离闹市、向往田园生活的心境。此壶泥绘注重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欣赏之,优美辽阔的自然风景以充实的生命活力映入眼帘,作品中的每一朵云、每一株树、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仿佛流露着生命和灵性,人的心灵也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感受到天地之大、气魄之宏。可以说,泥绘装饰技巧为此壶锦上添花,既使作品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又丰富了整壶的意境和人文意蕴。
3 紫砂壶“一粒珠”的艺术境界
“一粒珠”凝重简练,整壶流露着沉静之气,内蕴佛禅之“静”意。佛禅讲究“静”和“心如止水”,“一粒珠”端庄静雅,让人联想到佛教信徒诵经时的随身法具“佛珠”,使用佛珠的人,不去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材质,只力求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佛禅倡导心安理得、平心静气,一切归于平静,不轻狂、不露锋芒,不悲喜交加、不心随物动、不忧形于色,“一粒珠”不正与之相融相通吗?“一粒珠”是万千思绪归于一心,是沉稳、是沉淀,是上善若水,是心如明镜。此外,“一粒珠”饱满圆润,如同水滴晶莹剔透。水滴之美,“荷积水珠重,天收霓帔轻”,让人心醉。可是,水滴除了让人心醉、惹人怜惜的美,还暗含水滴石穿的毅力和坚持。石头何等坚硬,却被柔弱微小的水滴穿破。“水滴石穿”这种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精神自古以来为人歌颂,是中国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4 结 语
紫砂壶“一粒珠”真正向人们展示了形、器、用俱佳,此壶在外形上既遵循古法,又有所创新,呈现出凝练时空的美感,泥绘装饰富丽而具有幽静的禅意,提升了作品的人文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