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倩
引言:谭平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人士,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监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通过对谭氏的家门源流和谭平山的家风传承进行研究,试图找到谭平山廉政治理的思想渊源。
谭平山(1886—1956),广东高明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广东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曾经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部长等职务。谭平山一生的光辉的事迹较多,既往的研究多着墨于谭平山与南昌起义、谭平山与广东党团早期建立、谭平山的农民思想等宏大事迹上,对谭平山的家风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仅从谭平山的家门源流和家风传承来做一定的探讨,以期进一步理解谭平山的监察实践活动,拓宽谭平山研究的范围。
位于高明明城镇七社村古城街的宏轶谭公祠堂,是广东省谭氏古老的祠堂之一。该祠堂曾于丁丑年(1997年)十二月重修,目前两进的仿古建筑大门上嵌有花岗岩材质的牌匾,上面刻着“宏轶谭公祠堂”几个大字,左右两边的花岗岩石板上则印有对联,对联曰:“宏阳传一脉,轶才越千秋。”
谭氏祠堂的正堂上,摆设有谭氏家族历代为官者的灵位,包括宋代的刑部尚书谭宏轶。据谭氏族谱记载,宋代以来,谭氏出了包括始祖谭宏轶在内的四名进士。其中谭宏轶在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高中进士,于乾德四年(966)赴江西虔州西复村,历任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都察院左右侍郎、左右御史、江西总制等职务。而伯仓公、谭惟寅、谭奋龙等亦为宋代进士。谭宏轶为谭氏入粤第一人,也是以执掌刑典出身的谭氏第一人,是现今广东珠三角地区和韶关地区,乃至广东省谭氏的开基始祖,后裔多达数十万众。每年珠三角以及港澳大批谭氏后人,都前来宏轶谭公祠堂“寻根问祖”。
作为谭氏后人,谭家十分珍视家族的荣耀。在高明和其他各地的谭氏后裔均成立了宗亲会,专门负责家族祠堂、古墓管理和修葺工作,并承担与其他地方的宗亲交流等事务。以宏轶公祠为例,这个祠堂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重建的时候得到了各地谭氏宗亲的踊跃捐款出资。祠堂里面的墙壁上,装饰有黑色的花岗岩,上面刻满了修建祠堂时各地谭氏宗亲捐款名单,名单上不但有高明各地的谭氏宗亲,也有来自高明周边地区,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
在谭平山出身的明城七社村,许多谭姓家庭,往往都会珍藏一本谭氏族谱。笔者曾采访明城镇七社村80多岁退休教师谭荫生老人,他翻开谭氏族谱,自豪地说“我们家族不仅仅有三谭,在古代还出过好几个进士。”在明城镇的许多谭姓家庭,他们往往以谭氏族谱为教材教育后人,传承谭氏祖辈崇文重教的家风。
在谭氏祠堂大门旁,有一个带屏风的门,据当地老人介绍,旧时只有科举及第的达官贵人才有资格走这个正门,普通人只能从侧门进祠堂,这也体现了谭氏对读书人的敬重。
谭平山故居位于高明区明城镇七社村,整个建筑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且均为泥瓦房,与周边的老房子相比,也显得极不协调且相当寒碜。故居周边种有几棵黄皮果树,树枝茂盛,绿意盎然。由于故居是泥瓦房,年久失修,墙壁的一些泥土已经脱落,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谭平山,是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他从这个简陋的地方走出去,成长为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一生追求理想,淡泊名利。很多人在事业有成后,为了光宗耀祖,往往都会大修祖屋。谭平山曾经权高位重,想来只要他有意,当会有达官贵人帮助他重修祖屋,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
谭平山的简陋故居,是他一生廉洁从政的写照。有游客来参观谭平山故居后,不禁发出感叹,这样偏僻简陋的房子,竟然走出了一位革命风云人物。
谭平山一生追求革命,不计较个人得失。据谭平山的女儿谭宗文回忆,大革命失败后,“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全家都靠典当衣物和向友人告贷维生,她和兄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抗战前夕在香港,妈妈更时常到英国兵营的食堂中购买吃剩的残羹冷饭来吃”。
谭平山身体力行,引领了良好家风。新中国刚成立,谭平山在北京工作,为了不给国家增添麻烦,自己掏钱买房子解决住房。儿子谭秉文是经济学家,本来有机会出国工作,但谭平山要求他留在中国为祖国服务。
据外孙余川广介绍,谭平山担任中央监察部部长期间,严格要求子女和家属,从不利用特权为家人谋取利益,甚至怕地方政府知道外孙是自己家人而搞特权,不公开联系。“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家跟外公通信,他都是通过著名作家沙汀转交的。我长大后才明白,外公是怕别人知道我们家跟他的关系而照顾我们。我至今乃记得,在他给我的每一封信的末尾,都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为建设新中国有用的人才”。
同时余川广先生也饶有兴致地提到了建国后谭平山先生的其他事情:
“建国后母亲因失去党的关系,政府未安排工作,在重庆一所小学当教员,收入很低,父亲在西南军区工作,实行的是供给制。那时家里陆续又添了3个弟妹,生活十分困难。在外公身边工作的二姨给外公提出要求,希望调我父母到北京工作,在生活上能够给予照顾。但外公始终未答应,只是用自己的津贴经常接济我们。当时我父亲在西南军区工作,与外公私交很好的贺龙就在西南军区当首长,只要外公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但外公从不为这些私事而徇私枉法。”
1956年谭平山去世后,夫人孙荪荃把在北京的房产无偿捐献给国家。谭氏子女觉得,虽然父母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财产,但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证明,“爱国、为公、奋斗”是谭家的家训,谭平山子女严格践行了这一家训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出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任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作为监察主任,谭平山的主要工作就是主持人民监察委员会。任职期间,谭平山下大力气进行各级监察机构的建设。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就在5个大行政区、一个中央辖自治区、28个省、12个中央或者大行政区辖市、8个等于省的行政区和345个县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在廉政监察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
尤为值得浓墨重彩的是,谭平山在监察委员会主任任上,參与惩治了张子善、刘青山这两个贪污腐败分子,巩固了建国初期无产阶级政权。众所周知,刘青山、张子善是当时的天津地委书记,位高权重,且在革命年代立有战功,处理他们是要承受一些外在压力的。谭平山在处理张、刘两案的时候,曾经有几位老帅亲自到谭平山住处说情,要求不要判死刑。谭平山为了新生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为了严肃党纪国法,坚决不同意。后来谭平山将公文送给毛主席审批定夺,毛主席在公文上划了圈,谭平山将此案办成了铁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廉政建设的典型教材。
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主要是打击不法资本家牟取暴利的违法活动,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人民监察委员会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并对各级机关、军队、学校和团体中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大量案件,逐一查证核实,定案处理,对于运动中检查和纠举出来的违法失职人员,本着“教育改造与纪律制裁相结合”的方针,分别进行了批判或者处理。据不完全统计,谭平山1951年参与领导全国“三反”、“五反”运动,就处理廉政事件7309起。后来人民称谭平山为“新中国廉政监察第一人”,确实是恰如其分的。
总体而言,谭氏家风以宏轶公祠为指引,以“爱国、为公、奋斗”精神为垂训,代代相传,铸就了坚韧、廉洁、奉公、守法的谭平山人生轨迹,也解释了谭平山在那样曲折的革命历程中所展示出的精神面貌。
(作者单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