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韩军、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对比研究

2019-07-08 20:37胥光松
知识文库 2019年11期
关键词:香油杨绛鸡蛋

胥光松

课堂实录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及教学风格,因其实效性、示范性及生动、形象的特点使之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通过对特级教师的优秀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在专业教学上的快速进步。余映潮、韩军、肖培东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在老、中、青三代语文教育工作者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他们相同的教学课题《老王》课堂实录进行赏析,通过对余映潮老师的“扣词分析”、韩军老师的“角色扮演”、肖培东老师的“读进灵魂”的主要教学特色进行研究,力求找出其中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中的异同。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教学研究都需要相关领域大量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这些经验的数量和质量与主体自身的归纳提炼、总结提升、继承发展的能力共同决定了主体的研究成效。学科语文教学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是通过分析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来获得专业和教学上的间接经验,研究者对这些间接经验进行分类消化、个性化处理后与自身的直接经验进行对接,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的循环。本文试从余映潮、韩军、肖培东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老王》课堂实录中探求学科语文教学研究的间接经验。

1 相关背景

1.1 《老王》文本介绍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种版本的教材。

文章著于1984年。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老王”是文章的记叙对象,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因为在北京解放后没有加入组织而落伍,自称自己“没用了”。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几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去世几年后,作者感到当年对老王的行为“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2 三位语文特级教师介绍

1.2.1 余映潮

余映潮,1947年生,武汉市人。1966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农村中学教师,1982年调至湖北监利县教学研究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1984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同年调入湖北省荆州地区(现为湖北省荆州市)教研室任初中语文教研员至今。现为中学高级教师,兼任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荆沙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荆沙市中学生文联理事长、荆沙市差生教育研究会秘书长。199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1993年被授予“荆州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同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余映潮是一位语文教学研究的能人,他在三个方面可以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他始终坚持有规律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讲究突出活动的主题,讲求活动的学术品味,在活动中注重方法的指导。余映潮是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的高产作者,近十年来保持每年发表文章五十篇以上的记录。他的论文呈现出系列性、有风格、很实用的特点。

1.2.2 韩军

韩军,男,1962年生,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毕业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于山东临邑师范学校语文教师,擅长写电影评论,曾因为写电影评论而获奖,后应聘于清华附中。1993年1月,在全国语文教育界首次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由此引发90年代持续多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2000年9月,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新语文教育”概念。在全国上公开课、讲学几百场。

韩军认为:“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入选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新语文教育”有“两个操作原理”。一是“新语文教育”主张以“举三反一”为主,“举一反三”为辅;二是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新语文教育”有“三环节强化语言教学”。强化语言揣摩,强化大量阅读,强化自我习惯。

1.2.3 肖培东

肖培东,男,1972年1月出生,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永嘉十一中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永嘉县现在唯一在职特级教师,也是目前全省最年轻特级教师。1994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县“教坛新秀”,1997年及2000年连续两届获得市“教坛新秀”荣誉,2000年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2005年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温州市首届名师模范班主任, 永嘉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永嘉县语文教学能手,温州市知名青年语文教师,市高中骨干教师研修班班长。

2 三位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比较

2.1 导入部分

2.1.1 余映潮老师《老王》课堂实录导入部分

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深沉情感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老王》,一起来了解作者杨绛(展示课件)读: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已经过了103岁的生日,仍然在坚持写作,著有《杨绛全集》。这个故事,它所记叙的生活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展示课件):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这个文章里面还有个词叫干校。

(展示课件):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干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地方。像种田、住牛棚。杨绛和钱钟书都曾在干校呆过,当他们平反之后从干校离开回到北京的时候,钱钟书带着两麻袋书稿回来。在那个劳动改造的时代,还坚持写书。

2.1.2 韩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导入部分

师:今天学《老王》。先学字词。

生:愧怍 翳

生:镶嵌

生:骷髅  攥

师: 伛,yú 。

师:杨绛有两段话。(幻灯展示)

生:(读)“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杨绛”

师:人有命运吗?

生:有。

师:老奶奶是清华、北大教授,连她都说人有命运。

师:杨绛又说了一段话。

生:(读)“ 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杨绛 ”

师:她是不是迷信啊?

生:不是。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

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

师:不幸的人是谁?

生:老王。

2.1.3 肖培东老师《老王》课堂实录导入部分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2.1.4 导入部分对比

三位老师的导入都采用了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点出课题《老王》。余映潮老师导入课题之后紧接着介绍了文章作者杨绛,简要介绍了文章的故事背景——文化大革命时期;韩军老师引入课题之后进行了生字词的排查;肖培东老师的课是一堂复习课,出示课题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回忆全文内容。

虽然课题一样,但是三位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导入方式也显得各不相同。其中,余映潮老师的导入方式显得稳重而老道,短短的2分钟时间就完成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并且通过“冰箱”一词的解释让学生迅速明白了两个时代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差别;韩军老师引入课题之后带领学生用很短的时间扫除生字词的障碍,为课文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肖培东老师根据学生已经学过本文的事实,用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迅速将学生的思绪带入文中,激发学生回顾全文大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2.2 教学主线设置

大多数情况下,在课题导入之后就应该是理清文脉的环节了,这个环节往往用时最多,可以渗透的关于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知识很多,而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也都可以在这个环节中逐一实现。越优秀的、越有经验的老师在本环节展示出来的功力和效果越佳,而新教师、没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在这个环节顾此失彼。所以,这将是我们研究学习的重点部分。

2.2.1 余映潮老师以“扣词品析”为主要方法,用关键的几个词语串起全文主线条。

余老师总共给出 “三轮”、“病了”、“愧怍” 三个词语,引领学生结合全文搜索与这三个词相关的内容,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

  1. “三轮”

给大家第一个话题:“三轮” 二字,非同小可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了……”“三轮”一直延续到课文的大半部分,所以同学们要思考的是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三分钟

(课件展示):话题一    “三轮“二字,非同小可(独立思考三分钟)

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

男同学:三轮是老王唯一活命的用具,从侧面体现老王生活的艰辛和当时社会的苦难。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三轮首先表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一个工人,通过三轮,看到三轮后面的东西。

女同学:我觉得第一句的三轮可以表现出作者和老王非常的熟悉,也为下文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作出铺垫。

余老师:分析的多好啊!“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用手比划)这就是关系。我是他的顾客,我坐他的车,我还建议你看后面一句话“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闲话二字很重要啊,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老王和我说闲话的时候我了解的。

你们看,扣一个词就可以观察或者了解到很多内容。

男同学:三轮说明了老王只有靠这么一个工作没有其他工作。

余老师:他只能靠三轮维持生活,所以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很难挣到钱的一个人,你这里品析的很到位,他只有靠三轮很难挣到钱,而且三轮又被取缔,这就为后文送香油送鸡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衬托作用。我还告诉大家一个内容,老王在蹬三轮的时候在职業上是没有组织的,没有组织实际上就是没有单位,没有人管他,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呵护他,他永远是孤身一人的在那里踩三轮。在文革时代没有组织是很可怕啊。

好,你来

男同学:我觉得三轮二字像一根绳子一样,把全文都系了起来,使全文变得更加通顺。

余老师:两个字,同学们都知道的。三轮二字就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他有多方面的表达作用、表现作用,其实在后来的送香油送鸡蛋的时候已经没有三轮了,但它仍然表现老王的忠厚老实,

我觉得你太厉害了,有许多八年级的学生都无法说出来这两个字的意思。

女同学:第七自然段可以体现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老王只能靠三轮活命,而他的载客三轮又被取缔了,所以我觉得当时这个社会是很黑暗的。(同学们笑声)

余老师:有那么一点吧。连载客三轮都取缔了,一个普通的拉三轮车的工人,又有残疾年纪又大了,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所以从三轮二字能依稀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深刻啊!还有人来吗?

好,我们来梳理一下,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老师说三轮二字非同小可,(小结)第一,三轮表现了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所以杨绛写的故事是普通人,或是比普通人境遇还要差的人的故事,因此感人。三轮表现了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这样一个连自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的老人,生活都无法维持的人为了感谢杨绛一家人的关怀,他居然在临死前给杨绛送去了不知道哪里弄来的好礼物。三轮表现了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故事里面也有细节,他搬得冰都比人家大,他甚至还问我们有没有钱,好像他很有钱似得,讲仁义,就表现在课文后面那个重要的故事上。三轮表现了“我”的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课文中讲到我女儿给老王买了鱼肝油,我们常常坐他的车,与他闲聊,这都表现了我们一家与他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和照顾,

(课件展示):三轮表现了:

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

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

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

“我”的一家與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

(2)“病了”

(课件展示):病了二字,作用重大

男同学:“病了”还可以体现老王的艰辛和辛苦。

余老师:病了并没有人能够照顾他,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我知道老王病了,还是通过人家传来的信息才了解到的,但是老王居然在那个日子里来到了我们的家,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二字说明老王身体非常不好,把大鸡蛋送给我,不给自己补营养,表明和我们关系非常好,是那种姐妹兄弟一样的。

余老师:这就叫做得到了人家一点点关照恩惠就始终记在心里,然后还要报答人家,这就叫做感恩之心。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体现出老王对我的关爱,因为他身体已经很差了,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但是他还是坚持过来送了好香油和大鸡蛋。

余老师:好香油,大鸡蛋。

女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老王重感情。讲仁义。因为他即使病了还是为了感激我们家人对他的照顾,病重时给我们送来了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他一定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一定知道自己快死了,所以就在想着怎么感激这一家人对我的照顾呢,于是就有了这感人的一幕。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这个词可以为下文做铺垫,可以表示出他已经活不了多久了,他已经十分虚弱了,病了这个词还可以与老王在临死前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这个事产生鲜明的对比。

余老师:人竟然要死了都不能动了,居然还能出来给我们家送点东西,而且重病之中还要去买东西呀,很多故事背后的东西可能更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表示老王他自身本来就不方便,但他并不把自己的病当做自己的阻碍,还是一心要为人民做贡献,表现了老王舍己为人的品质。

(同学们的笑声)

余老师:嗯,这话有点说大了,他不是舍己为人,他是感谢人家。

女同学:“病了”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善良,因为他病了,这个鸡蛋他自己不吃还送给别人,感恩别人,同时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可怜,因为他社会地位本来就低下,又病了,这使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好吧,继续做读书笔记。

余老师小结:病了二字,作用重大,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来写老王的。

(教师小结):“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故事情节来看,从整篇文章来看,它是故事内容情节的重要转折。是故事事件的重要转折。

(展示课件):“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故事情节的重要转折。

重病之中、临死之前还心念旧恩,极真实极感人地表现了老王的感恩之心。

老王的这种病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它不是一般的病,他马上就要死了,还来给人家送好香油大鸡蛋,没有别的,就是感恩之心。一个渺小的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他的良心在闪光。

第三,老王病了,纯美人性,不带一点污染,不带一点杂质,淳美的人性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现在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前面写了这么多老王和我们家的故事都是铺垫,都是为了这个故事的出现而来的,如果一开始就写老王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一点感染力都没有。所以前面形成两个字 “铺垫”,从开头到送鸡蛋前面都是铺垫。

(3)“愧怍”

(展示课件):“愧怍”一词,含义丰富,请结合“送香油、送鸡蛋”的描写部分进行阐释。

愧怍”一词,含义丰富,我们大家再来细读“送香油、送鸡蛋”这一部分,根据这一部分来阐释作者多年之后想起这个事来心中愧怍的理由

作者想起来就愧怍,理由何在啊,“愧怍”一词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男同学:愧怍就是在老王病了的时候作者没有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反倒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不仅没有送,我想起了他病了我都不知道啊,所以内心总是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男同学:在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候我有点认为他是在向我要钱,

余老师:我也是尊重他,知道他穷,给了他钱,但是老王的本意是来——?

学生接口:感恩的

余老师:对,感恩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误会让我永远的不得解脱呀。

女同学:我觉得愧怍一词是照应上文老王给我送大鸡蛋送香油,但是我却没有请到屋里他坐坐、喝口茶。

余老师:多么抱歉啊,我居然没有把老王送下楼,我没有看见他怎样直着脚一步一步离开我的家,这是想起来心里愧怍。

女同学:愧怍是说老王对于我是报恩,但是我帮助他却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老王给我送好香油大鸡蛋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余老师:嗯,对。老王这样一个人,而且在快死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买到鸡蛋和香油呢,他又经历了多少困难呢,想起来让我愧怍啊。

男同学:我就觉得作者给老王那一点钱是很愧怍的,因为老王在病的时候很辛苦去买鸡蛋送过来,然而作者却给了他一点钱,就像平常老王给我送冰之类的,把老王的关爱什么的当成了往日送货的一样。

余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到最后一次送油的老王心里本来的想法,也就多多少少带了一点误会吧,而且在作者来说也是应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给了钱,所以心生愧怍呀!

男同学:老王重病时用最后积蓄给他买来了鸡蛋。作者居然不知道,而且还没有送他下楼。

余老师:对,真的是很愧疚,而且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当我知道老王死了以后,老王送给我的鸡蛋都还没有吃完,这想起来更难受,这人送我的东西都还没吃完,就走了,而且走了很多日子啦。

男同学:愧怍一词,我的看法和刚刚其他几位同学意见一样,我认为老王送我礼物,我居然没有请老王进来喝茶,送老王下楼,就是因为我没有去帮助一下生病的老王,让他就这么走了,所以,这么多年了我感到愧疚。

余老师:老王已经死了,而我还幸运地活着,这也是一种愧怍。有人说,幸运这两个字有着深刻的含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里,幸运的人指的是(学生回答作者)作者,她感觉到老王对自己就像亲人一样,但是“我”对老王还没有到这种情感,这就是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深刻含义。

女同学:我觉得作者感到愧疚的原因,老王对她做的事是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样,而作者认为像坐他的车这种事是很平常的一样,可老王却把它看成一种恩惠。

余老师:是的。人的用心程度不同。所以,她(作者)认为没有领会老王的深意所以愧怍。

有非常多的内容例如老王死了十多天还不知道,后来也没看看去,都是愧怍的理由。

啊,那么一个普通的人,那么一件小小的事,居然让作者心生愧怍。

那么愧怍二字写出了什么呢?

(课件展示):“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

“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课件展示):老王来的时候,我没有请进,老王离开的时候我没有送下楼,我因此而愧怍

他死了这件事让我想起来心中不安,

(课件展示):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

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一个身边很熟悉的劳动人走了我还不知道,因而愧怍。

(课件展示):回想起来,我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反过来想,杨绛他们在文革那个残酷的年代里又能为老王做些什么呢?

很多很多很多理由,作者都在愧怍之中。

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作者的愧怍是悲悯情怀的表现,彰显了纯美人性,老王这篇课文,从两个角度两个人物表现的都是一个共同内容,那就是纯美人性,真情实感等同于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有见到到这種纯美人性的机遇,文章给我们

(课件展示):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彰显了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

通过以上三个词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余映潮老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巧妙之处,这让我想起了他的“板块式”、“主线条”教学特色。通过三个核心词语引领学生贯通全文进行深度剖析,线条清晰,让学生记忆深刻;重点明确,让学生学会提纲挈领的处理文本;挖掘深入,拓宽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内涵的认识。这就避免了“全篇划重点、其实无重点;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一句没记住。”的情况。

余老师“扣词品析”的研读方法也可以变为“扣句品析”、“扣段品析”,这样的方法会使学生的眼光变得犀利,思维更加敏锐。

2.2.2 韩军老师“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情景,更好的感悟文章思想内涵。

总的说来,韩老师通过对杨绛、老王的全方位对比和分析讲解,让课文两个主人公的形象、背景、命运等多方面的线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又通过《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代表市长给老王打电话两个环节让学生分别进入情境,感受杨绛和老王的现实处境和心理活动,将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活动信息挖掘出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之后,韩老师通过杨绛的一句话:“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引发学生对于命运的思考和讨论。然后,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 、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并以此为标准对杨绛与老王进行对照分析。通过这个线条,学生努力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实现了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在得出本文的主旨后,韩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三次角色扮演,探寻文章以外的文字和答案。

(1)以杨绛的口吻给天堂中的老王写信以表达愧怍。

生:“老王同志,你在天堂过得好吗?是不是能吃饱了,是不是不用在像现实生活中那么劳累了呢?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惭愧。明知道你送鸡蛋香油只是为了顺便和我唠嗑,求我安慰,仅此而已。而我却慌张地没有留下你,给了你钱,送走了你……”

师:(点评)嘘寒问暖,站在对方角度,很体贴,很细心,真疼人啊。

生:“老王啊,你在天堂过得可好吧?文化大革命十年终于过去,仍记得那日听到你的死讯后,我是何等震惊、惭愧。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心底实在,我都看在眼里。那日你来我家送香油鸡蛋,就见你有些虚弱,你强撑着,我呢?竟然没有安慰弥留之际的你,拿钱送走了你……”

师:(评)好像是《老王》续篇。你的文字不简单。注意,给钱并非侮辱老王。

师:(展示“命运”两大字。)

以杨绛的口吻给天堂中的老王写信以表达愧怍,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本环节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还应该为老王悲惨结局表达愧怍的还有当时的北京市政府。

(2)以北京市市长的口吻与天堂中的老王通电话以表示愧怍。

生:喂,老王!我是北京市市长。我想向你的悲惨表达歉意!我们工作不周到。

师:你知道哪里做错了吧?

生:应该给你提供工资、住房、药费等保障。

师:还取缔单干户拉客吗?

生:不取缔了,还要发展呢!

师:我这里还有药费单据,能报销吗?如果你们弥补不了我老王,你们就好好对待现在活着的单干户、残疾人,给他们提供工资、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吗?

生:过去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我们现在已经吸取教训了,已经对单干户、残疾人,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保障了。

师:我听说现在北京的房价特别高,单干户、残疾人,还有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阶层,都买不起呀!你们怎么照顾?

生:我们专门给他们提供了廉价的住房。让他们交很少的钱,就能住上漂亮的房子。

师:是吧!我现在真想回去,再活一回。

(又一学生扮演市长,给老王打电话。)

生:老王,你好!我们过去亏待你了,对你照顾不周,请你原谅!

师:我能不能说点个人问题(害羞状),单干户,下岗职工,农民工,老弱病残人员,他们的个人问题,如何解决?

生: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到了。我们政府出面,开办婚姻介绍所,当红娘,专门给你们解决个人问题。

师:有这种电视节目吗?

生:噢!我们可以为你们社会弱势人员开设《非诚勿扰》节目,让你们上电视找对象。

师:你们想得的确周到了。可是,你们欠了我一件大事!

生:什么大事?

师:我死时,你们欠我一个追悼会。我记得毛主席说(展示幻灯):“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你们遵照毛主席的话,给我补开一个追悼会吧。

师生互动模拟北京市市长与老王通电话的情景,政府道歉、老王喊冤,课堂气氛很热闹,学生参与度也很高,同时引出下一个互动环节。

(3)为老王补开追悼会,学生朗读悼词再表愧怍之情。

展示悼词(学生朗读):

“叹老王,好苦命 只眼看世瞧不清。

败屋憩身睡可宁,绝了血缘亲人哪,无妻伴你走一生,谁给你温一碗饭哪,谁给你把那破衣烂衫缝一缝!

三轮单干养活命,垂垂年老又得病,为回民,少数民族,孤独寿终!无人送葬自送自呀,一丈白布,把自个埋在了野沟中!

叹老王,遭乱世,茫茫天宇,孤雁伶仃,只叶飘零。

苍天呀,咋就这么不平等。

活著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

(师谱曲、深情演唱。悲天悯人、痛彻心扉。)

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感受追悼会的相关知识,体会朗读悼词的心情,很有创意,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弱势群体的悲悯之心。学生再次从社会责任方面体会对老王的愧怍。

2.2.3 肖培东老师“读进灵魂”的品读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深意、进入灵魂的认知。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

整个过程其实只读了一句课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的体会和感受作者简单朴实的文字下蕴含的情感,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肖老师最后说到:人类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岛,每一块被海浪卷走的沙石,都值得我们不幸、愧怍。思考我们未来社会,思考面临着的未来,这才是冷静的、睿智的杨绛。面对这堂课、面对杨绛、面对老王,我们也有我们的愧怍,那就是我们浅薄的阅读和我们没有进入灵魂的认知,希望我们有一个对自己清醒的判断,读好她的文字,读好杨绛先生。

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导入环节和具有特色的主线条教学过程,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教学设计线条清晰,教师容易把握、学生容易掌握,在主线条的指引下,教师引领学生从文学作品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让语文教学回归文学本真,实现启迪智慧、引人深思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香油杨绛鸡蛋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摩擦法鉴定香油
香油和醋
神奇的鸡蛋画
如何辨别香油的质量
顾客们心口不一
从鸡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