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兴勇 史亚军
摘 要:中学生人格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亦是特色班级建设的重要方面。先秦文化中的君子人格有博大的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是“知、仁、勇”三者的结合;重视与他人的和谐;遵循自然规律。这启示教师在中学生人格教育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引导自强不息、尊重自然、积极实践的高尚品质,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
关键词:中学生人格;先秦文化;君子人格;特色班级
当前,中学生群体人格失落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界从社会现状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学生人格塑造和养成的关注与研究较多。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先秦文化中君子人格的学习与思考,谈谈先秦君子人格对当代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一、先秦君子的人格内涵
先秦士人的君子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的过程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1]现从君子的志向和胸怀、言行、对人的态度、对大自然和事物的态度这四个方面试析如下:
1.君子有博大的情懷和历史使命感
君子应有鸿鹄之志,不应局限于自己的私利和得失,而应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在儒家思想中有较多的体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群体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班固《答宾戏》里说孔子、墨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匆忙奔走于列国之间,以至“孔席不暖,墨突不黔。”都是这一点的表现。
2.君子是“知、仁、勇”三者的有机结合
《论语》曰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其理想人格的核心就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则要求君子正视自己的无知。同时,孔子把“勇”与“仁”和“知”并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将其置于独立人格的高度,且认为“勇”应该建立在“义”的基础上,强调君子要尚勇而有义、有礼。
3.君子重视与他人的和谐
在与他人交往中,孔子不仅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且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应秉持操守,无欲争夺,亦不会有小人拉帮结派之所为。和人交往,易相处而不易取悦,不求全责备。
4.君子对待自然遵循规律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墨家强调“节用”,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这都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并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另外,重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反对以人的意识去干预自然。同时还节约民力以扩大生产,提倡节用,反对奢靡浪费的意思。
二、先秦君子人格对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1.树之以本,以德为先
新时代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以上文提到的君子人格为启示,在教学中可把注重实利、急功近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崇道尚义、见利思义的价值方面来。除了向学生传道授业外,还需在主体意识上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启迪理性思维,同时加以法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那么,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增强,敬仰道德并自觉地践履道德习惯的形成就会为时不远。
2.义以为质,自强不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重义忘利是君子人格的显著特征。“君子义以为质”,合义则为之,违义则断然弃之。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都强调君子崇高人格的。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精神;《荀子》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钻研态度;以及《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的表述,都是对这一主题最好的表达。在当代中学生中继续推崇这种高尚品质,有利于发扬传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抗挫折的能力。
3.热爱生命,尊重自然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用这样的思维和眼光来解释人生,审视生命。《庄子》一书不仅阐述了人们应该如何拯救自己的生命,而且还描述了他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不仅有生命力的张扬,也有对破坏生命、破坏生命行为的谴责和指责。[2]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自残或戕害有着极大的教育作用。
4.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有探索和实践精神者,其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韩非子之所以能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敢挑战权威,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其与荀子虽为师徒,但主张迥异。现代中学生迷信权威和书本,死读书、读死书,因循守旧,缺乏的正是此种精神。要据此引导学生应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不盲目依附于他人。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学校德育尤为重要,而学生的人格教育恰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综上所述,先秦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内容博大精深,其对当下的中学生人格教育颇具启发意义。通过对先秦文化中君子人格的学习和运用,将中学生培育成一个个鲜活的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则首先有助于特色班级文化的创建,进而推进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晔,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段平平.庄子人文思想与中学生人格培育[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学校文化引领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项目号:GS[2018]GHB2320)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