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军
曲学贤作为北京选手首次参加“和平杯”票友赛,一举荣获“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称号。他中等个头儿,英俊洒脱,气度不凡,48岁仍像年轻小伙子一样精神抖擞,与舞台上扮演《白帝城》中的老生刘备判若两人。得知他也当过兵,也曾经是军人的我,感觉很亲,他的话匣子马上打开了……
一、梦想长大后当一名戏剧艺术家
曲学贤是山东高密人,小时候村里的大喇叭经常播放茂腔、吕剧、京剧,他总是听得入迷,尤其是京剧老生的唱腔令他如痴如醉,听得多了也能跟着哼唱几段。越唱越喜欢,他就开始购唱片、买磁带,边听边跟着学,梦想长大后当一名戏剧艺术家。
曲学贤14岁那年,有一天在镇上路过一家照相馆,听到里面有人在唱京剧,“他四弟子龙常山将……”唱得十分流畅动听,他不由得循声走进照相馆。只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自我陶醉地在唱,经询问得知他姓张,是一位票友,退休后由青岛来到镇上休养。他们很快熟悉了,曲学贤成了照相馆的常客。张大爷先后教会他马派《甘露寺》《铡美案》《三家店》等一些老生、花脸的唱段。张大爷还常常给他讲一些京剧知识和梨园的奇闻趣事,成为他京剧的启蒙老师。
他还从收音机和戏剧书刊里广泛涉猎京剧知识,随着了解的增多,京剧对曲学贤像磁石一样越来越有强烈的吸引力,让他痴迷京剧不能自拔。
有了梦想就要追求,17岁那年,他报考了青岛市茂腔剧团,被顺利录取,在剧团两年打下了一定的基本功。两年后从剧团应征入伍,当了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又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分配青岛,成为一名部队军官。在为部队做贡献的同时,他从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学习和探讨。
二、有缘遇到京剧伯乐谢同喜老师
曲学贤痴迷京剧,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当地的票友活动,先后得到青岛广播电台魏文声、张毓霖二位老师及青岛票友们的帮助和指导。1996年,在一次票房活动中,他有幸认识了现代京剧电影《奇袭白虎团》中关政委的扮演者谢同喜老师。谢老师从山东京剧院退休后在青岛休养,平时经常参加青岛票友活动,帮助票友排戏、说戏。谢老师是余派传人陈大濩的弟子,马派唱得也非常好。他给曲学贤说了不少余派唱、念的技巧和发声方法。谢老师待人和蔼可亲,跟他学戏丝毫没有压力,两人虽然年龄悬殊较大,但他们交流并没有鸿沟,反而成为忘年知己,一老一少经常在海边彻夜长谈,说戏、聊戏,经常一起小酌,回顾历史,畅谈人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谢老师教会他全部《杨家将》,正准备教他《审潘》的大段念白时,1998年年初,曲学贤接到了上级命令,调到北京海军司令部工作。
谢老师了解到曲学贤最喜爱奚派老生,为了让曲学贤接受正统奚派教育,谢同喜专程赶到北京,带着他拜访并托付给了奚派弟子欧阳中石先生,让他真是喜出望外,深感这一生真是幸运!
曲学贤是个知恩感恩的有心人。2006年,谢老师不幸患上肺癌,住在济南齐鲁医院。得知消息后,他即刻前去看望谢老师,住在医院附近的招待所。曲学贤至今无法忘记,那时谢老师的病情已经恶化,被化疗折磨的筋疲力尽,时常咳嗽,呼吸困难。谢老师跟医生谎称回家过夜,却来到了他住的招待所,给他说戏,看到曲学贤感动得落泪,谢老师笑着逗他:“军官也会哭啊!这可是将军的眼泪。”谢老师整夜几乎没有合眼,不停地默戏。他咳嗽得很厉害,怕影响曲学贤睡觉,咳嗽时用被子蒙住头。曲学贤第二天早晨醒来时,看到谢老师已经洗漱完毕,做好了说戏录音的一切准备。就这样,谢老师忍着病痛,给曲学贤说了好几遍《审潘》的大段念白。多少年来,这个录音带曲学贤一直当宝贝珍藏着,他含着泪水说:“虽然谢老师早已离开了,但他的声音却一直陪伴着我。”
三、有幸结识欧阳中石先生
在谢同喜老师的引荐下,欧阳中石先生听他唱了两段,感觉比较满意,很喜欢这位酷爱奚派的年轻军官。就对曲学贤说:“以后有空你就来家里吧!”让曲学贤高兴至极。欧阳中石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也是奚啸伯先生的得意門生,作为一个奚派爱好者,能跟这样的文化大家学习,那可是莫大的荣幸啊!以后每逢周末他就去先生家请教。中石先生还是全国政协委员,身兼数职,每天来拜访的人很多,多数是请教书法的,也有不少请教京剧的,如京剧名家张建国、杜镇杰、孟广禄等都是常客。但先生对曲学贤这个票友学生尤为喜欢,为了能多说戏,先生让他下午去,因为下午人要少一些。欧阳中石给他讲了很多奚啸伯先生的为人和奚派戏的精髓,先生说到奚啸伯先生时,总是说爷爷怎样怎样,让他觉得很有家的温馨,内心荡漾着自豪感。
欧阳中石先生不愧为博士生导师,他讲解戏理、分析人物时总是那么到位。先生讲《范进中举》的创作过程,剖析范进的内心世界,讲解戏词的内涵,每个唱腔的设计依据。说《坐宫》时,重点分析杨延辉的心里变化,从上场时的心事重重,到试探铁镜公主,与公主斗闷子,揣测和引导公主,让公主发誓,最后说出实情,并诱使公主盗取令箭,剧情随着杨延辉心里的变化而发展。先生明确指出,《坐宫》剧情的发展是由杨延辉主导的。先生说《失空斩》时,强调诸葛亮的沉稳,内心戏份重于外表。特别是《空城计》中诸葛亮在“三报”时的内心独白、足智多谋和在“城楼”上与司马懿的内心较量。《斩马谡》一折中诸葛亮复杂沉重的内心反映,以及剧终前几句念白的重要性等,由浅入深,讲解透彻,都让曲学贤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1998至2002年期间,只要先生在北京、曲学贤不出差的情况下,几乎每周都要去先生家,先生给他详解了很多戏。先生得知他喜欢书法,还经常教他书法知识,结合书法说京剧韵律,使他受益匪浅。
四、荣幸成为孟筱伯先生入室弟子
2001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孟筱伯先生,孟先生是奚啸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比欧阳先生长4岁,他俩是关系密切的师兄弟。奚派传人中有一个传统,师兄弟之间无论年龄长幼互称师哥。孟先生虽然是艺术家,但非常低调,待人真诚,和蔼可亲。从剧团退休后,一直与票友们打成一片,无偿给票友说戏排戏,还经常给票友跑龙套,很受票友们爱戴。孟先生家住在北京紫禁城外的一个完整的四合院。记得第一次拜访孟先生时,曲学贤唱了一段欧阳中石先生教他的唱腔,得到孟先生的表扬和肯定。接下来,每到周末,他就辗转于欧阳中石先生和孟筱伯先生两位奚派大咖之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奚派艺术。
2006年10月2日,在北京王府井香港美食城,曲学贤和师兄弟共7人,一同给孟筱伯先生磕头拜师,他们很荣幸成为奚派再传弟子。拜师仪式上,刘曾复、欧阳中石、韩志安、于鸣奎、金福田、周成贤等前辈出席并接受献礼。
师父、师母对票友徒弟7人爱护有加,像对儿女一样关心备至。孟先生常常提起当年跟奚先生学戏时,吃住都在奚先生家,奚先生从来不让他花一分钱,说:“奚先生怎么对我的,我也怎么对你们。”师父教戏的时候,师母就在一旁忙乎做饭,每次都要炒几个菜,还要喝酒,作为孟先生的徒弟们都感到非常荣幸。除了在家里请弟子们吃饭外,还经常下馆子为他们改善伙食,从来不让徒弟们掏钱。
孟先生经常教导徒弟们,对待艺术要有敬畏感,要严谨,绝不可以想当然,似是而非、没有把握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了再唱、再演。要尊重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老师。拜师后,师父带领他们7人去了金山陵园,给奚啸伯先生扫墓。师父在奚先生墓前老泪纵横,含泪告诉徒弟们,要认真学习奚派艺术,继承好奚派艺术,要求他们像师爷爷那样对待艺术,像师爷爷那样为人。徒弟们深知师父的良苦用心,也被师父的情义深深打动。从那以后,曲学贤牢记师父的教导,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年清明他都会去祭拜奚啸伯师爷爷。
2011年10月30日,孟筱伯先生因脑血栓复发,医治无效去世。曲学贤悲痛万分,与师父家人一起安排后事。忙完一阵,师父家的阿姨拿出两包中华牌香烟递给曲学贤说:“你辛苦了,抽支烟吧!这是大爷平时给你留着的,他嘱咐我,只要你来就拿这个烟。”听到这里,曲学贤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失声痛哭起来。是啊,十年里,师父和师母对他就像亲生儿子,这份恩情永远无法回报。
五、为传播奚派京剧艺术甘愿担当重任
为了弘扬奚派京剧艺术,给广大奚派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2003年,孟筱伯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发起成立了“啸声社”,考虑到当年奚啸伯先生的剧团名称为“啸声京剧团”, 2005年欧阳中石将“啸声社”更名为“啸伯艺术俱乐部”,并亲自题写了名称。2005年8月13日举行了挂牌仪式,由京剧名家张建国和京昆协会领导揭彩。受孟筱伯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委托,曲学贤担任俱乐部主任。特聘张建国、包飞、李国华为艺术指导。
“啸伯艺术俱乐部”成立以来,坚持每周一下午票房活动,十几年来风雨无阻,让爱好京剧的票友有了温馨的家园。曲学贤先后组织俱乐部进行过三次大的活动:一是于2010年举办了“纪念京剧大师奚啸伯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共组织演出5天,奚派名家和全国奚派爱好者均前来参加;二是于2015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了“纪念京剧大师奚啸伯先生诞辰105周年”活动,邀请奚派名家和全国奚派爱好者组织了较大规模的系列演出,为了办好这次活动,进一步弘扬国粹艺术,曲学贤个人出资近30万元;三是于2018年8月曲学贤组织了“纪念孟筱伯先生诞辰95周年”活动。此外,曲学贤还带领俱乐部票友多次应邀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演出,2018年7月他们还获得北京市西城区折子戏大赛最高奖。
在曲学贤学习京剧的三十多年里,他觉得自己十分幸运遇到许多指导、扶持他的老师和朋友,除了上述提到的恩师外,已经故去的刘曾复、章共鸣、韩志安、张荣培四位先生也都曾给他说过戏,对他帮助很大。他深有感触地说:“学习京剧虽说是需要天赋,但不是自学成才的行当。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就离不开老师们的教导和培养。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我有幸遇得到多名老师的指导,如今我能够演出十几出戏,先后获得央视票友大赛金奖和这届‘和平杯一等奖及‘中国京剧十大名票荣誉称号,应该说是老师们的荣誉,也是我對老师们无私付出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