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轩
一边是创业者崇尚的“拼搏与奋斗”,一边是员工对劳动权益的合理维护,“996”工作制话题在当下应有其更深远的思考。
2019年1月17日,有赞在公司年会上宣布实行“996”工作制度,即正常工作时间为早上9:30到晚上21:00,遇到紧急项目时,一周工作6天。这直接拉开了2019年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讨论的序幕。
2019年3月27日,有部分程序员在全球性代碼托管平台GitHub上,制作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 “996”工作制。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 ICU”。截至4月10日,“996.ICU”项目就已经有96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由此,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从程序员到互联网运营,从小员工到公司最高层,包括马云、刘强东在内的互联网名人也悉数登场,发表自己观点。
有人心存怨念,有人甘之如饴;有人口诛笔伐,也有人左右为难。
那么,辛勤工作与快乐生活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996”工作常态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来自日本的研发主管。日本主管上班第一天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是有名的工作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这位日本主管辞职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2018年,全国总工会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迫使职工超时加班现象较为普遍,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的职工占21.6%,仅有44%的职工表示加班加点按劳动法规定足额拿到了加班费或安排了相当时长倒休。
滴滴出行此前发布的全国加班大数据报告显示,加班程度Top 5的行业分布是互联网、金融市场、文化传媒、房地产和教育行业;北京高居全国加班时长榜首,传说中的后厂村(中关村软件园,聚集了200多家IT互联网公司)是全国加班最严重的区域;北京工作日下班最晚的公司Top 5是京东、腾讯、58同城、奇虎360和滴滴,这些公司的平均下班时间都在22:00以后,京东甚至到了23:00以后。
某网络招聘网站针对近日刷屏的“996.ICU”征集了11024名职场人的调研内容,结果显示,八成白领加班是常态,从来不加班的白领仅占18.05%,超七成白领无偿加班;汽车制造业加班最严重,房地产/建筑业无偿加班最为凶猛,反映加班没补贴的白领占比达86.31%。
调研结果还显示,“996/995”工作制度正呈蔓延之势,有17.18%的白领表示公司实行了“996/995”制度,还有22.48%的白领反映所在企业有这个意向。
不论是企业主还是普通员工,“996”的无奈、不满、调侃和鼓吹背后,任何一方都能捕捉到一丝潜藏着的社会层面的普遍焦虑感。
在山东某商业公司上班的李洋先生对这种焦虑感受尤为深切,“规定正常上下班,可是加班是常事儿。不加班,怎么把项目做好?”
对于“996”,李洋直言,要看给的工资到不到位,因为生活压力大,偶尔加班也无妨。他说,高薪让人兴奋,让人心甘情愿地加班。
1995年出生的吴希是一名设计师,最近刚换了工作,之前工作就是“996”,月薪8000元,不过要达到全勤绩效才能拿到全额工资。
“每天要7点起床,晚上10点到家。睡觉?忙的时候凌晨2点能睡觉就算早的了,累到受不了。”吴希表示,单位安排的工作量考核逼着你“自愿”去加班,加班费就别想了,而且如果完不成工作量,绩效工资就没有了。
在一家在线旅游公司仅仅入职3个月的安妮说,“我不排斥‘996,但很多情况下权利义务并不对等,加班很少会有报酬,但你也不敢拒绝。在今年的形势下,这份工作你不做,随时会有人来顶替你。”
“996”工作制涉嫌违法
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没有付出超常的努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现在马云已经功成名就,但他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仍是 12×12(即每天工作12小时,一年12个月都是如此)。但是,创业者或者企业家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如果以此要求全体员工,则显然并不妥当。
企业享有安排员工加班的经营自主权,但前提是必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进行合理安排。
从法律层面看,“996”工作制确实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根据《劳动法》规定,按照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计算,早上9点上班,一般中午休息1小时,员工下班时间应为18点;若晚餐休息时间按1小时计算,19点到21点的时间即为当日的加班时间。
这么算下来,按“996”工作的员工在周一至周五每天均需加班2小时,周六加班10小时,每周的加班时间远超过了劳动法的上限。也就是说,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可以向劳动执法部门举报,也可以提起劳动仲裁。
但是,劳动仲裁的现实可操作性很差,几乎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提法”,除非是不想在这个企业继续工作下去,索要赔偿离职,否则只能忍耐。
“没有一家公司会硬性规定加班,都是让员工‘自愿加班。”在互联网公关公司工作的黄萌说。加班时长在很多公司都是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指标,“公司领导经常会提拔重用那些‘乐于加班奉献的员工,而那些不加班的员工则会被贴上‘不努力‘没责任心的标签,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前途。”
另外互联网企业还会将员工的底薪或者基本工资定得很低,不少企业干脆用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员工的基本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按时上下班的话,那么就只能得到微薄的底薪或基本工资而勉强维持生计,要想多挣就必须超时加班。
不过,在加班费方面,互联网行业比其他行业强多了。互联网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区域,因而加班,甚至是“996”工作制都是一个长期的刚需。而且,企业给员工支付的高薪,某种程度上涵盖了企业所支付的加班费用。在一些大的互联网企业,较少出现员工怨言,原因就是高昂的福利待遇。因而,很多人都热衷于“自愿加班”。
这让加班受益成为一种“潜规则”,也让“996”成为没有人敢率先打破的“囚徒困境”,或者打破规则付出的隐形代价巨大,让员工不敢“越雷池一步”。
“996”为何汹涌而来
其实“996”工作制一直存在,但为什么最近被大家如此热议,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呢?
这与2019年互联网寒冬,年轻人整体面临更严苛的职场环境有关。
互联网观察家葛甲表示,大佬们力推且自认为正确的“996”,只能证明互联网行业的高利润率盛宴已经接近尾声,他们已经越来越难从用户那里获得高额利润了。但是高增长还得继续,于是只好把目标投向了员工身上,敦促他们接受“996”以便企业产出更高的效益。把这次的互联网大佬对“996”的集体力捧,称之为互联网行业告别黄金时代的最后呼喊,是恰如其分的。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轮替极为迅速,每几年都有大批企业积极涌向投资风口,占领市场成为最重要任务。很多风口上的企业,营收每个月翻一番,人员半年膨胀10倍,这种情况下,宁可管理混乱,甚至给“996”加班费或高薪,也要极速发展。
在这时期,“北上广”的每个咖啡馆里,都充满了言谈中动辄上千万项目的创业者们,他们看不起那些朝九晚五的“失败者”,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在财富或想象中的财富上。
不过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行业似乎进入了寒冬。互联网在高速增长时,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可是一旦停止增长,一直掩埋在深处的各种问题就爆发出来了。
红利渐失,转型压力加剧,过去加入创业公司后等待公司上市股权套现的回报模式更难实现,而就工资而言,员工的回报感也在降低。
在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保证利润持续增长,就不得不举起刀,进行精兵简政。砍掉一些亏损业务或鸡肋业务,裁掉一些冗员,同时让剩下的员工做更多的工作,期望让更少的人创造更多的收益。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他们认为行业形势不好,公司有滑坡的迹象,所以要尽可能收缩支出,同时还想比以往有更强的战斗力。所以,一边裁员,一边实行“996”延长工作时间,这无疑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996”未来启示
对于企业来说,行政上宣布实行“996”或许不是领导的执念,而是在经济和项目周期压力下迫不得已的决定。然而,舆论的汹涌程度远远超出了互联网大佬的最初想象。
这从反面证明了,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其实存在着不浅的观念鸿沟。
企业如果过度依赖于员工加班,也可能抑制管理上的改进动力。此轮“996”工作制引起程序员们的集体抵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并未能跟上人力成本提升的现实。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未必是好事。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因此,与其总把“996”挂在口头上,不如转变观念,谋求共赢。“奋斗”二字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靠强制“996”,而应当靠先进的企业管理和高效的激励手段。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
其实这样人性化管理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就是凭借这样的管理深得员工民心。
扎克伯格不提倡长时间的工作,因为长时间不等于高效率,他认为一天真正专心工作的时间也就是四五个小时。员工每天的状态都无法保证,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应该补充休息的时间,状态好的时候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也可以。和压榨员工的很多企业不同,他更强调员工要休息,正是这种弹性大、关心员工的管理更让人感到欣慰。
一边是创业者崇尚的“拼搏与奋斗”,一边是员工对劳动权益的合理维护,“996”工作制话题在当下应有其更深远的思考。当前中国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也需要逐渐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
因此,在未来,如何更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员工获得感,应成为企业思考的命题。我们期待,拼搏奋斗、快乐劳动、幸福生活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