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职场加分的软技能

2019-07-08 02:12高山
中国新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职场毕业生人工智能

高山

在求职者的硬技能越来越出色的今天,软技能掌握得多与少,或许就是让这些求职者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9年,领英发布了《2019人才趋势报告》。数据显示,软技能的价值不断增长,对企业的成功越来越重要。相应地,企业针对于人才的遴选考核方式和维度也更多元化。这种新的变化和要求,无论是对已经在职场打拼的人士,还是即将走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一个人在求职时,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力才能胜任工作,为企业所用。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专业知识等硬技能的考察,也越来越注重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即软技能的考察。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指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说服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

软技能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术语,相对于求职者在某专业领域从事工作、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必要的硬技能而言,软技能则是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也可称为个人的综合素质。

相对于硬技能来说,软技能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求职者的硬技能越来越出色的今天,软技能掌握得多与少或许就是让这些求职者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营销大师Seth Godin就曾提出,“近百年来组织强调的都是可衡量的职业技能,而对于决策、对参与的渴望、与恐惧共舞、说话有权威、团队协作、看清真相、说出真相、激励别人、做得比要求的多、关心以及愿意改变等却称为是软技能,往往回避去评价和发展培养,使得这些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些才是对组织成功至关重要的真技能。”

职场新人的“难题”

转眼一年的毕业季即将到来,怀着憧憬与期待,一大批毕业生将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身份的转变。如何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如何在职场中表现得体,是每一位毕业生需要面对的考验。

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曾做过一项调查,相关数据显示,雇主对员工各项技能的需求排名是: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专业度、职业道德、口头/书面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力和职业管理等。

然而,这些被雇主所关注的技能,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却十分欠缺。

此前,合益集团(Hay Group)曾发布一项针对印度、中国及美国企业职场生力军(入职时间不超过1年)的“软技能”调查。调查显示:在受访的450名人力资源总监中,92%的人认为,人才的情感和社交技能对组织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有85%的人认为情感和社交技能才是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非专业技能。

但是,职场新人似乎对软技能并不在乎。这项调查显示,69%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情感和社交技能反而会阻碍工作的顺利完成。其中,被调研的中国职场新人中有近90%的人认为人际交往会影响工作达成,45%的职场新人不认为有必要回应同事的感觉。

软技能真的就像职场新人所认为的没有用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项调查显示:由于无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共识、化解人际冲突,且不能有效处理压力,职场生力军们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举步维艰。被调研的应届毕业生中,53%的人考虑辞职,理由是他们“无法融入团队”,42%的人觉得难以应对压力,49%的人表示职场前辈们很少倾听他们的想法。

对于企业来说,软技能的欠缺给他们找寻合适的人才增加了难度。86%的人力资源总监认为能寻找到并留住那些具备适当的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应届毕业生是“一大难题”。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2016年的一项研究同样也显示,具有良好软技能的学生更容易从大学毕业,从事工作时薪水也更高。但当下大学生的软技能水平,并不乐观。

由于普遍存在软技能的欠缺,企业在招聘新人后往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培养新人的软技能,以便使他们能适应工作岗位。在合益集团的调查中就显示84%的人力资源总监表示,企业的一线业务经理在花费更多时间锻炼职场生力军的团队协作能力,而非专业能力,只是效果不甚理想。

无往而不利的软技能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抢走人类的“饭碗”,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关注。

为此,渣打银行与经济学人智库在2017年年末联合发布报告。报告指出,相比搶走人类“饭碗”,人工智能更有可能将一些日常和行政工作自动化,从而允许员工更多专注于增进效益的活动,提升软技能。这种情况下,未来职场岗位将更强调交流、互动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等人类特有的能力。

对职场人来说,与其担心被人工智能抢走饭碗,不如静下心来让自己多掌握一些软技能。毕竟,人工智能虽然能完成很多事情,但是关乎人类情感方面的事务,人工智能还远远不能替代人类本身。

据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报道,业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商Cognizant Digital Business首席策略官保罗·罗伊里格(Paul Roehrig)表示,我们可能正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但像沟通、解决问题、合作以及移情作用等软技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技术本身。他说:“在我们拥有强大而又无处不在技术的时代,人类本身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听起来有悖常理,但要想打败机器人,你需要更加人性化。”

正如《当机器能做任何事情时我们做什么》(What To Do When Machines Do Everything)作者之一本·普林(Ben Pring)所指出的:职业不是固化的,不能简单认为一项工作不是由人做,就是人工智能做。工作岗位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是发展变动的。普林和他的团队估算出,被替代的职业占12%,新创造出的职业占13%,最关键的是将有高达75%的职业属于“叠加型”。在“叠加型”工作中,人类和机器将各司其职并密切配合。人类负责工作的艺术性,机器负责工作的科学性。普林解释,因为人类比机器更擅长判断和表达情感,机器的长处在于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对于大多数具有感情依附和评判因素的工作,人机组合有望增强产出,进而保护就业。

也就是说,虽然机器可以在计算能力上超过人类,但是在软技能上机器是无法与人类比肩的。像同理心、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这些与情感相关的技能,人工智能还不能替代人类。

德勤(Deloitte)的调查显示,到2030年为止,几乎2/3的岗位对软技能的依赖度会超过硬技能。这就意味着,多掌握一分软技能,就减少一分被淘汰的风险。

除了可以减少被淘汰的风险外,软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可以更好地在职场打拼。

2018年3月8日,领英发布《全球女性职场进步洞察》报告。数据显示,软件和IT服务、制造、娱乐、硬件和网络以及公共安全这5个行业中,女性领导者的变化比例最高。而无论是哪个行业,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等软技能成为女性领导普遍具有的特质。

不仅如此,2019年2月领英发布的《中国新兴职业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中国从业者数量增速最快的5大职业中,有两项的女性从业者增速都高于男性。这份报告指出,纵观新兴职业所需的技能,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软技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前五大热门软技能分别为领导力、项目管理、人员管理、顾客服务和战略规划,而女性在软技能方面的独特优势将为其带来更多机会。

软技能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增长和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有效的社群交流和协作。提升软技能,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十分有必要。

伦敦艺术大学原校长娜塔莉·布雷特在《未来大学毕业生“软技能”不可或缺》一文中就指出:一些技术技能,比如编程是可以教授的,而“软技能”是需要时间去发展的,并且往往比习得一门“硬技能”要更复杂。但是,后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带来的助益更大。如果大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软技能”,那么可以保证他们更容易适应变化,能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人和世界,最终将会使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在中国,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迷失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因为这些大学与外界是隔绝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技能训练、不会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对于诸如此类软技能的缺乏,有的雇主甚至抱怨:“连微笑、握手,我还要教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

显然,学习软技能十分有必要,并且这种技能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通常认为,无论人们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父母、普通职员或是政治家,例如人际交往技能、协调安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软技能,对于达到和提升个人绩效都是尤为必要的。而事實上,这些软技能可以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各类社会机构中学习获得并掌握。

此时,学校的教育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不少人呼吁高校教育除了让大学生们参加就业择业指导课外,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职场软技能的课程,尽快弥补软技能教育的缺失,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大学毕业生尽早地适应他们未来的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趋势需求。

幸运的是,在我国,对于学生软技能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自2005年开始就开展了以软技能培养为抓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并将其作为必修学分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软技能的提升,极大提升了该校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该校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表明,2015年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比2012年上升4.72%,就业率从2010年的95.26%上升到2015年的97.54%。

作为职场人的你,如果之前对软技能并没那么重视,也许此时此刻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职场规划了。

猜你喜欢
职场毕业生人工智能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