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 赵瑾慧
摘要:辽宁当代文学批评,是一个以地域性为依托,以当代文学为对象,进行理论批评与阐释。辽宁的文学批评发展至今,一直在稳渐的批评模式里不断做有益探索。但总体上还略显沉寂。辽宁文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树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批评体系。同时也需要批评家们能够不断发现新方向,使批评的发展方向迈向多元和繁荣。
关键词:辽宁文学;当代批评;发展现状
辽宁文学批评始终以传统批评为基础,积极进行有益的批评尝试,表现出辽宁批评家对批评事业的热情与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学界僵化的文化氛围,逐渐从意识形态话语中脱离出来,进而转向深层的文本批评。另一方面,当代文学批评的刊物杂志也在同步发展,成为辽宁文学批评的标志性符号。进入新世纪之后,在消费语境的影响下,批评的方向不断迈向多元化发展,并对辽宁文艺以及文艺批评的精神价值和发展策略上做出反思与回顾。在批评视角上,更多批评家以新的美学观的为出发点,开始运用发生学、社会学等角度进入具体的作品。在批评方式上取替了以往单一视角,形成一种多声部的杂语现象,使辽宁当代文学批评异彩纷呈,迈入了更宽广、更辽远的发展空间。在批评范围上,将批评的视野纳入全国范围内,并与全国的文学批评同构发展。在批評的阵营团体上,许多著名评论家纷纷加入到辽宁文学批评的阵营中,支持辽宁文艺批评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扩大了辽宁文学批评团体的格局和声势,使辽宁文学批评的建构趋向精英化、成熟化。
从批评主体来看,辽宁文学批评是以学院批评为主要批评方式,批评的主体也是高校内的教授或讲师。张学昕崇尚的“唯美”批评是辽宁文学批评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张学昕不仅注意到批评中的理性因素,还注意通过审美的方式进入到批评的创作中去。不拘泥于传统学院批评的理性思维,突破了学理化的思维方式,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又如,贺绍俊是从整体性的角度入手,以宏观视野去把握批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贺绍俊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以作品文本为基点。他极为重视“建设性”的文学批评。以建设为核心的批评方式,通过“建设”的方式,促进了作家与批评家的双向碰撞与渗透,同时也促进批评理论的良性发展。再如赵慧平则选择用传统批评来抵抗变幻莫测、迎合新潮的学术方式。赵慧平却始终从传统文艺学出发,探索文艺理论当代化的可能性。他将传统的理论方法与当代文本相契合,展现了一种更自然、朴素的学术路径。总之,从批评主体上看,辽宁文学批评家们始终遵循着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逻辑,甚至在批评失语化的逆境中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从传播媒介来看,进入90年代之后,在商品化浪潮越演越烈,理论性期刊杂志不断接受着市场的考验。许多理论期刊的生存都难以维系,开展几年便很快夭折。在浮躁的心理氛围的包裹之下,《当代作家评论》始终以“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为宗旨,保持了它应有的品格和态度、维持着纯粹的批评态度和谨慎的研讨精神。
从宏观视野来看,辽宁当代文学批评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避免不了“非学术中心圈”的问题和弊端。辽宁文学始终处于一种“追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辽宁文学批评的突破口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辽宁文学批评没有形成一个集中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组织,松散化成为一种常态。学者们缺少有组织的学术观念的引导。缺少进行辽宁文学批评的交锋、共同反省的公共场所。辽宁批评家们很少集合起来共同去探寻新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在纷繁的批评杂语中,没有凸显出辽宁文学批评的特性和个性。
其次,辽宁文学批评队伍的固化问题日益趋显。体现在批评队伍、批评对象以及研究文本等方面。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是有赖于批评工作者的不断壮大和更新。这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多的新人加入到批评队伍中来。同时,辽宁文学批评的对象也过于保守,倘若对当代文学研究始终停留在板结与僵化的框架下面,势必缺少对于当代文学的整体把握。
辽宁地域并不处于学术中心地带,因此辽宁文学批评也在边缘发展。这一方面使批评方向、批评角度囿于保守的限制,但另一方面,去给予辽宁文学更多发展、创造的可能性。不论是在辽宁文学的批评队伍、还是辽宁文学的批评方法,都在不断地发生更迭和嬗变。辽宁文学批评的人文价值成为其显著标志。在当代,辽宁文学批评始终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能够坚守其学术的初心。如何在与全国文学批评的重点方针相汇合,又不失本身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都将成为辽宁当代文学发展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学昕,丛琳.打开新视阈,创造新空间——辽宁文学批评三十年[J].当代作家评论,2009(02).
[2]姜桂华.文学批评问题的地域性观照——以辽宁文学批评为视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