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的生态伦理观探究

2019-07-08 03:16李玛丽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生态伦理

李玛丽

摘要:通过对《弗兰肯斯坦》的文本细读,本文主要从生态伦理学角度一分为二地阐述其主人公对生态伦理的违背与维护。基于此,探讨人类对待科学问题的正确态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人文学科对生态和谐的作用。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生态伦理;违背与维护;生态和谐

一、引言

《弗兰肯斯坦》不仅被誉为哥特小说的杰作,同时也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该作讲述了弗兰肯斯坦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在拒绝科学怪人合理要求后被其所杀,怪物也由于自己所犯下的罪恶而自杀的故事。

该小说历经200余年而长盛不衰,成为学术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西方主要从女性主义(Ellen Moers,1976)、叙事学批评(Robert Kiely,1986)和科技伦理(Stuart Curran,2001)几个方面进行作品研读。在国内,集中于生态批评(苏耕欣,2017)、女性主义(方永兰,2016)和叙事学(李伟肪,2005)几个方面。国外对《弗兰肯斯坦》的研究倾向于女性主义批评,但从生态批评角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国内研究具有中国特色,但文章观点趋于一致,都对弗兰肯斯坦持批评态度,创新不足。笔者认为由于弗兰肯斯坦对其造物的矛盾心理,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某些行为违背了生态伦理原则,但打破了上帝造人的封建迷信之说,具有创新精神。这也是稍显空白的一个学术角度,因此笔者将从生态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和谐论两个角度对《弗兰肯斯坦》进行解读。

二、生态伦理的缺失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利益为中心,认为人是现代人类中心的唯一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动作用(李永峰、杨倩胜辉、李彧,2017)。而在《弗兰肯斯坦》中,这一观点在弗兰肯斯坦身上暴露无遗。

(一)对母性原则的违背

在《弗兰肯斯坦》中,读者可见的弗兰肯斯坦是一名求知欲极强的科学家。在求学过程中,他打开了生命奥秘的另一扇大门,决定用不同尸体拼凑成一个新生命(玛丽·雪莱,孙法理译,2016)。激励他夜以继日工作的已不再是生命的奥秘,此刻已是他对主宰生命的渴望。在圣经《创世纪》(1:26)中,生命是神圣的,没有人有资格创造或是决定生命的去留。但弗兰肯斯却想成为独一无二的父性母亲,而从未想过他违背了自然界的永恒规律:只有女性个体才有生育繁衍的权利和能力。他的行为颠覆了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导致母性身份的分裂、置换和重构,其结果是让人陷入到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尴尬境地(曹山柯,2010)

弗兰肯斯坦的想法源于他对自我的关注,归根结底他关注的只有自己的利益。而他在小说中就是人类的代表,是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追捧使生态伦理的内涵丧失了其独有的价值。

(二)对生态道德的违背

小说中弗兰肯斯坦拥有了自己的造物,却因其面目丑陋而抛弃他。实际上,弗兰肯斯坦所创造的科学怪人本性不坏。起初,他享受生命里的一切,水声、花香对他来说都是奇妙而美好的(玛丽·雪莱,2007)。但他想从弗兰肯斯坦那儿得到友情和关爱,这无可厚非。但科学怪人因异于常规的生产方式和异于人类的相貌特征,从诞生之日起就陷入了身份的困惑,而这也是导致一系列伦理冲突的根源(李玲,2015)。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人,却从未对他负责。此外,弗兰肯斯坦为了满足自己造人的愿望,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在亲人遭遇不测时也没有立刻回家。对家人和自己的造物,他都没有尽到责任,违背了生态伦理中的自然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中有关人的生态道德。当然,小说中其他人也一样漠视生态道德,见到怪人的普通人无一接受他的示好。就连接受过科学怪人帮助的菲利克斯一家,也将他视为异己。

而在圣经中,上帝造人后不仅对人类关爱有加,还教人类分辨善恶。相比之下,人类是冷漠的,从不会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一切,不关心生态的平衡,更不会在意自然界中的道德与价值。

(三)违背主体间性

人不仅要与整个大自然发生关系,也要与具体的个别的自然物发生关系(王诺,2013),即生态文学中的主体间性。

在小说中,玛丽·雪莱塑造了一个反叛的怪人形象。他虽面目丑陋,但勇敢机智,颇具爱心。(刘新民,2001)起初,他学习人类的知识,渴望得到关注和同情。但好景不长,就连他曾帮助过的菲利克斯也没能成为他想象的样子。他终于忍受不了人类的折磨,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向他索要女伴。但弗兰肯斯坦不仅没能达成他的任何愿望,还决心杀死他。最终弗兰肯斯坦被怪物所杀,怪物也抱憾自杀。从小说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个悲剧。但哪怕弗兰肯斯坦给怪人一点点关爱,最后一定是个美好的结局。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之间此消彼长的主奴动态关系值得玩味。(黄秀敏,2013)虽然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人,但被怪人所杀,其中暗含着人类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抗只会受到惩罰。自然界造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的,就像弗兰肯斯坦与科学怪人的关系,如果人与自然物不能相互尊重,自然界的惩罚也不可避免。

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的行为引发了诸多悲剧,使他遭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磨难,这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报应(刘科,2011)。小说中生态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人类从不关心自然界的其他生物。

三、生态伦理的维护

生态和谐论是生态伦理学中另一重要理论。在《弗兰肯斯坦》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作者隐含在作品中的话题。从主人公、科学怪人等的表现中即可窥见。

(一)追求知识探索自然

在关于《弗兰肯斯坦》的学术研究中,大多数作者对弗兰肯斯坦持否定态度。事实上,他确实为了满足自己的荣誉感与利益做了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事。但最初他并没有想要创造新生命,他对生物学的探索也只是被其中的奇妙体验所吸引。最后萌生出创造生命的想法也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或许只是在动手进行创造之前他才产生了些许的骄傲和自我满足。实际上,在18世纪的英国,有关“个人”的观念比如现代个人主义,代表了“变化了的历史境遇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陈姝波,2005)

在科学怪人身上,同样有追求知识的好品性,他在与弗兰肯斯坦正面接触前,学习了《失乐园》、《名人传》和《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并渴望读到更多的书籍了解人类。但无论最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弗兰肯斯坦和他的造物还是为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人类只有先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才能做到认识自然,重返与自然的和谐。

(二)否定迷信认识自然

小说中弗兰肯斯坦希望创造新生命的想法虽有违自然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话。虽然上帝造人的神话在中西方都有很大影响,但在科学面前只能是神话。弗兰肯斯坦创造新生命的做法间接说明了人类的产生是靠基因组合及进化而来。正是由于弗兰肯斯坦对上帝造人的否定,才能打消后人对上帝造人学说的过度推崇,才能接受生物进化论,充分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的奥秘,寻找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作者的意图与其说是惩罚主人公,不如说是向人们展示弗兰肯斯坦因为造人而失去的、同时也未能给予其所造之物的亲情、爱情与友情。(苏耕欣,2017)

(三)融入生命以改造自然

人变成了植物或者动物,是许多神话里都有的故事。神话的隐喻蕴含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而弗兰肯斯坦将尸体拼凑起来变成有生命的物体,其实也与神话故事中的意趣相契合。逝去的生命本属自然界,弗兰肯斯坦用他们再造新生命,也说明了生命的循环往复。他将不同的生命相融合,使自己成为生命融合的媒介,暗含了将自然与人类相融合的意味。这也在启示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人类想要在地球上长久地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弗兰肯斯坦的做法并非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有害,他也在启示人类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有如此,人类才有更多机会改造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四、结语

《弗兰肯斯坦》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它揭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人类对科学问题的片面认识。该小说中,玛丽·雪莱呈现了一个悲剧结局,而后续研究者过度揣度其想法,认为玛丽·雪莱对弗兰肯斯坦持批判态度。但笔者看来,作者更想借弗兰肯斯坦的犹豫和怪物的良善来启示后人对科学问题要一分为二。其次,该小说也用其悲剧结尾警示后人生态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人与自然不仅需要行为上的一致,更需要在精神层面相统一。此外,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足见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足够的重视(《人民日报》,2017)。最后,小说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界对人文学科的重视。虽然自然学科更具时效性,但诸如《弗兰肯斯坦》这样的人文作品带给人的不仅是眼前问题的解决,更在精神层面起到了深刻的作用,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徐娴,2016)长久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评论,2005(2):129-136.

[2]曹山柯.《弗兰肯斯坦》: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J].外语教学,2010(5):51-54.

[3]方永兰.《弗兰肯斯坦》中女性作者叙事权威的建构[J].语文建设,2016(35):79-80.

[4]黄秀敏.《弗兰肯斯坦》中“双重自我”的隐喻与内涵[J].学术界,2013.

[5]刘科.弗兰肯斯坦作为科学家的罪与罚[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106-111.

[6]李玲.论《弗兰肯斯坦》中科学人的身份困惑与伦理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5.

[7]李伟昉.《弗兰肯斯坦》叙事艺术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5(3):70-74.

[8]刘新民.评《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研究,2001(1):67-71.

[9]李永峰,杨倩胜辉,李彧.生态伦理学教程[M].哈爾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10]玛丽·雪莱,罗今,丽抒译.人造人的故事[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11]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Andrew Grant改编(中英对照版),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12]玛丽·雪莱,刘新民译.弗兰肯斯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3]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

[14]人民日报,2017年08月03日 01 版.

[15]苏耕欣.浮士德迟来的成长与弗兰肯斯坦早到的觉醒[J].外国文学,2017(1):111-119.

[16]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人民出版社,2013.

[17]徐娴.《弗兰肯斯坦》的生态思想解读[D].南昌航空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生态伦理
探析《弗兰肯斯坦》中的教育观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