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斐
摘要: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运用大量笔触对人与动物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通过这些描绘,贝娄试图揭示: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共处的关系。他反对杀戮,反对一切以人的利益为中心,如果处处只以人的利益尺度去解决问题必然会酿成更大的祸患。
关键词:《雨王汉德森》;人与动物的关系
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自海明威,福克纳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生于1915年,卒于2005年,于1976年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贝娄一生共创作10部长篇小说,在他的作品中,《雨王汉德森》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一、传统人与动物的关系面临挑战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1)
这是《圣经》中最早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定位,人掌管着除人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自从犹太-基督诞生以来,在西方世界里,《圣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圣经》里,人们给自己掌管自然找到了最充分的理由。
从以上的经文可以看出,基督教宣扬的是一种“人比动物要高级”的思想。这种思想一致持续到近代,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书中提出“人是由动物—猿猴进化而来”,并且提出“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还列举大量事实证明这一观点。当时,达尔文的论调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遭到基督教的批驳,因为达尔文的论点是对基督教“上帝造人说”的挑战。
现代以来,人类掌管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起来,在人类的排挤之下,一些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育繁殖能力不断降低,从而濒临灭绝。这个时候,以生态为中心的全新伦理学应运而生。传统的伦理学以人为中心,关注的只是人的伦理。而生态伦理则以整个生态圈为中心,伦理关怀的范围大大扩大了,这是对伦理发展的补充和飞跃。这时,批判基督教中“人类中心”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影响。人不再是伦理关注的中心,动物和人类一样重要。如果整个宇宙是一个生态圈,那么人只是其中的一环。其他的各个环节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动物的关系拉开了新的帷幕。
二、《雨王汉德森》中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描绘了大量人与动物的图景。汉德森16岁曾离家出走,在加拿大一个娱乐公园找到一份工作。白天,他与老熊史莫拉克同台演出,到了晚上,他与这只熊一起睡在马厩。这是一只老的,已经不再受到重视的熊。此时的汉德森由于哥哥去世,父亲总觉得“死去的为什么不是他”而感到悲伤绝望。虽然人兽不同类,但是共同的遭遇使得他与这只熊“亲密无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灵中“他们是兄弟”。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汉德森相信他被“熊化”了,并且认为史莫拉克也被“人化”了。从那时起,“某种深刻的东西”已经铭刻在他的心头。
二战结束后,汉德森从军队退役,回到农场干起了养猪的行当。虽然周围的反对声一片,他依然把猪视作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先知但以理告诫尼布甲尼撒的名言“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2)汉德森年少的时候喜欢打猎,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觉得以这种方式跟大自然打交道似乎有点不对头”。
一次,他的房客在离开时把猫落下了,他发疯似地走遍农场,找到那只猫,然后给之前的房客发电报,如果再不来认领,他就要打死这只猫。最后他刻意没有打中这只猫。而猫的主人也及时到来领走了这只猫。他“大声吼道:‘快来把你们那只该死的猫带走。你们这些城里人,根本不把动物当回事。嘿,你们不能就这样丢掉一只貓啊!”(3)这一情景在汉德森以后的生活中多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当姆塔尔芭亲吻他的手指的时候,他认为他的双手沾满了罪恶,“此刻她的吻正是我用来把左轮枪瞄准那只猫的手指。突然我感到手指上一阵剧痛,传到手臂,再一直传到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4)在兽穴中,汉德森与国王达孚同狮子阿蒂相处的时候,他“仍旧模模糊糊地担心,自己曾有意对猫类犯下的罪行可能会在这儿被揭露出来。”(5)
阿内维是个非常原始的民族,那儿的居民非常爱护牛,把牛当成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阿内维人除了牛奶以外,不喝其他饮料,所以母牛是他们的命根子;平时他们从不吃牛肉,除非自然死亡,在祭礼时才象征性地吃一点。即使如此,他们还认为这是同类相互残杀的行为,所以都是噙着眼泪吃的。”(6)
文中,瓦利利的达孚揭示了动物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他认为,在文明社会里,人类已经萎靡不振了,需要注射一针“兽性”来增强活力。他认为汉德森正是需要这样的“兽性”的萎靡不振的人。他引导汉德森模仿狮子的动作,吼叫,习得狮子身上的美德和高贵品质。达孚认为,“一个基督教徒在圣索菲亚大教堂所能感受到的东西,正是我从狮子身上所吸收到的……它将使人觉醒。它将使你精神焕发。它将迫使你面对现实。”(7)
汉德森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以及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与动物的种种联系使《雨王汉德森》成为贝娄小说中最深入探讨动物伦理思想的一部作品。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体系中,狭义理解的道德总是把人类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心问题,道德就是要理解我们对他人的责任以及我们拥有的权利。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下,动物——作为人类之外的自然的一员始终处于很边缘的地位,动物的存在是因为人类的存在,动物为人类提供食物,毛皮,娱乐等等满足人类的欲望。汉德森喜欢与动物为伴,最重要的是他感觉他与动物心心相印。在他的眼里,猪,猫,狮子等等都不再仅仅只是有机体,它们有着灵性和感情,甚至具备某些让人尊敬和崇拜的品质。此时,汉德森眼中的动物具备着特殊的“人格”,它要求人们不能仅仅把动物当成无思想无意识的生命体,而是拥有和人类一样的生存权利。
三、生态解读人与动物的关系
其实早在1789年,著名哲学家边沁(J.Benthan,1748——1832)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中就提出了动物能够感受苦乐的观点。虽然如今看来,他的思想并不是没有漏洞,他判断道德的标准是增加还是减少苦乐,因为动物可以感受苦乐,所以动物应该有自己的权利。但是边沁忽略了比动物还要低级的生物,例如微生物和植物,它们就没有感觉苦乐的器官,那么人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意破坏这些没有苦乐的生命呢?之前的历史教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边沁的思想对后世的动物伦理还是有很大的推动,毕竟他是第一个自觉而又明确地把道德关怀运用到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思想家。19世纪,英国思想家亨利·塞尔特(H·S·Salt)继续推动了动物伦理的发展,1892年,他的《动物权利和社会进步》出版,这是19世纪论述动物权利最杰出的著作。除此之外,塞尔特还身体力行,于1885年从城市退居到萨里乡村过起了清心寡欲的生活,并且在1901年,在塞尔特的带领下,英国的动物保护组织经过十年的奋斗,终于迫使英国皇室解散了已经存在七个世纪之久的皇家猎队,这在动物解放运动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彼得·辛格(P.Singer)极力主张将伦理学拓展到动物领域,他认为我们将动物排斥在道德考虑范围之外就如同我们早年把黑人和妇女排斥在外一样。道德的发展总得来说是朝着越来越高级的层次发展,把动物纳入道德关怀体系是道德范围的扩大,也是人类的进步。
著名的生态伦理家,生物中心主义理论的创始者泰勒(Paul W.Taylor)倡导的是:“和其他生物相同,人类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之一。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同构建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每种生物的生存和福利的损益不仅仅取决于物理环境,而且取决于他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所有的生物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所以,每種生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唯一个体。人类绝非天生就优于其他生物。”(8)如此说来,贝娄也可以说是生物中心论的积极拥护者了。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对阿内维人爱护动物,尊重动物的态度给予了积极地肯定。阿内维部落的居民把牛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连酿成蛙害的青蛙的生命都是不能被轻易夺走的,因为这就是大自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哪一种生物的生命是绝对高于另一种生命的。所以,可以说,贝娄所倡导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共处的关系,他反对杀戮,反对一切以人的利益为中心,并且也证明了如果处处只以人的利益尺度去解决问题必然会酿成更大的祸患。
注释:
《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两会,2000年.第2页.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M].毛敏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M].毛敏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M].毛敏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M].毛敏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7页.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M].毛敏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M].毛敏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3页.
P.W.Taylor: 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pp.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