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力
赤水河畔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则顺口溜:“长坎焦家墩,野葱来当顿。想颗米饭吃,除非痛大病。等从茅台买起来,早已死得梆梆硬……”
这样的顺口溜现在听起来非常荒谬,但确实是改革开放前酒都仁怀交通的真实写照。40年弹指一挥间,从“村村通”到“组组通”、再到快速通道,从客车到铁路,再到飞机,仁怀从昔日全市路网的“边陲末梢”转变为通向全国发展的“交流纽带”,为酒都60万人民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现年57岁的原茅酒厂子校教师吴永丽向记者讲述了茅台镇的前世今生
游子返乡 不知西东
在茅台镇,有一处叫“老县府”的地方,曾经有一所“茅台酒厂子弟学校”。今天,这所学校虽已无存,但记忆赋予了它一种历史的魅力。茅台酒厂子校兴办于1973年,40年来培育了一大批“茅二代”,涌现出无数茅台酒厂精英人才。可以说,“茅酒厂子校”在不少人的心中都留有一段最美的回忆。
作为六十年代生人,现年57岁的原茅酒厂子校教师吴永丽娓娓道来的往事,把时光拉回到茅台镇的前世今生。
20世纪七十年代,在“全党全民办学”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厂矿企業大兴办学之风,茅酒厂子校也在当时应运而生。1983年,为了充实师资力量,21岁的吴永丽从遵义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茅酒厂子校,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从风华正茂到园丁中坚,吴永丽为她的学生们播种了智慧,为茅酒厂子校的建设挥洒了汗水,桃李满园,青春无悔。
“我是和子校一起成长起来的人。”回想自己三十余年来为人师表的经历,吴永丽流露出作为茅台人的豪情与韧劲。然而,她记忆最深的却是改革开放40年来茅台交通的变迁——那是一条长长的、回家的路。
“初来子校上班时,还是个小姑娘,以前也没出过远门,一到学校放假就想回家。那时候回趟家真是不容易,要从茅台酒厂坐车到镇上,再转车去仁怀,歇一晚上,第二天再坐班车去遵义。”说到路上的辗转折腾,吴永丽摇摇头,一脸无奈,“赶回家就吃顿饭又得返回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有不少被耽搁在路上,“感觉回家的路好长好长。”吴永丽说,运气好的时候能搭上别人的便车,那是极开心的。
那时候,从茅台镇往返仁怀县的班车很少,不光班次少,所经之路也凶险。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返乡兮,不知西东。”古老的民谚描绘的是在长久的过去里遵义地区交通最真实的面貌,而位于赤水河畔的茅台镇更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班车走的是盘山路,像在云雾里穿梭,车下就是悬崖峭壁。恶心欲呕不说,心也提到嗓子眼里。”吴永丽说起当年的乘车感受仍忍不住一阵心悸。
可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她回家的归心似箭。
踏平坎坷成大道
40年如白驹过隙,吴永丽的回家之路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不仅茅台酒厂连接各车间、职能部门的社区小巴士四通八达,覆盖茅台镇的交通网也越来越快捷便利。“都是纯电动公交车,环保又舒适,很方便,还实惠。”吴永丽说。
2013年11月,仁怀至赤水段建成通车。所在的遵赤高速途经遵义县、仁怀市、习水县马临镇、赤水市四个县市,是贵州省第一条自筹资金建设的高速公路。曾经吴永丽回家一趟要辗转一天的行程如今不过两小时即达。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在产业、旅游、经济等各方面发展需求不断扩大,由茅台集团和仁怀市政府共同投建的遵义茅台机场于2017年10月31日正式通航运营。不仅如此,机场还根据航班起降时间配备了通达仁怀市区的公交专线、以及直达仁怀市区、茅台镇的两条机场巴士线路。
“现在出趟门,除了坐车,还有飞机和高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方便得很。”吴永丽笑着说,回家的路再也不让人望而生畏,天堑也变通途。
“以前,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回家的路。”而现如今,吴永丽发现,这条路更长远、更广阔了,以她的家为中心,可以连接世界各地,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