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安华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区,近年来整合中关村的各类资源优势,孵化出了一批在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全国领先的教育信息化企业,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品牌活动,成为了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技术的集散地。本刊记者近期采访了该中心主任杨丹。
记 者: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致力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请问中心的定位、创立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杨 丹: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为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地域、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支持教育创新创业而建设的专业科技园区。中心成立的初衷是,做互联网教育的聚合者、互联网教育的服务者、互联网教育孵化的领航者。
中心成立近五年来,以“致力于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使命,以“成为教育创新的引领者”为愿景,立足于互联网教育产业,依靠海淀区的教育和IT技术两大优势,打造基础服务、创新创业、融资服务三大服务平台,以及“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为教育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到目前,累积孵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创新项目190余个,覆盖各类院校有万余所,服务的大、中、小、幼等学生超过1亿人次。
现在建设有智慧教室样板间、智慧党员学习室和“育见未来”展厅,出版了互联网教育优秀典型案例集。中心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未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科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构建了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生态服务体系。发起成立国内首个互联网教育商会、首个教育主题众筹咖啡馆,举办各类活动近500场,其中“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已经成为国内教育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会展。今年4月,中心还举办了“聚力乡村教育振兴——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与乡村学校、学术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界、社会组织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共同探讨教育精准扶贫之路,助力中国乡村教育未来发展。
几年来,中心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教育创新的成功案例,汇集了诸多成功先进企业的理念、技术、产品,成为多所院校机构的“现场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帮助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和更新教育理念。
记 者:中心里入驻的教育信息化企业跟踪国家教育政策变化和教育改革新动态,推出一些在业内领先的新理念新模式,请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 丹:中心扶持和培育了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创业先锋力量,探索和引领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理念,被业界誉为“中国教育创新硅谷”。
目前中心有孵化企业共72家,其中9家分别在A股、新三板、美股上市。中心孵化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早幼教、K12、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这些企业分别以开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平台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教育企业融资服务等为主要业务,企业之间构成互联、互通、共享的教育创新生态链。
2018年,中心携优秀的孵化项目亮相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获得好评。在中心全方位帮助与扶持下,涌现出了一批潜在的行业独角兽企业。例如,晓羊教育推出了“一人一课表”产品,直指学校走班选课的痛点,通过智能算法,将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最优化分配,解决走班制下的学生选课与教师排课的难题。同时,基于“一人一课表”带来的基础大数据,打造教学信息平台,开展精准教学与管理。并于平台之上搭建自身或第三方的应用,从而构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目前,该公司业务已覆盖十多个省市1000多所学校,并与300多所学校达成了正式合作协议。
又如云舒写,从2015年成立至今,教师用户突破15万人,已覆盖4000余所中小学,累计为全球110个国家或地区超过500万名学员提供过服务。近期上映的,以弘扬师道反映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电影《老师·好》,就是由云舒写联合出品的,该公司创始人吴本文是总策划之一,联合创始人曹郁担任联合制片人。云舒写已成长为国内“互联网+语文教育”的领军企业。
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中心每年投入千万元升级基础服务设施。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提供了专项租金补贴政策,企业收到补贴额超过1100万元。
记 者:中心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颇具特色和优势。除政策服务外,当前还开展哪些活动?搭建哪些平台?
杨 丹:中心在为企业提供政策、市场、人才、管理、融资、法律、宣传等直接服务外,还不定期举办小型的活动,为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如创业辅导、行业论坛、沙龙交流、项目路演等。每年定期举办的大型品牌活动有“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互联网教育企业家年会、“互联网+教育”人才交流会等。还有“和高手一对一”“创业充电站”“互联网教育CEO创享会”“互联网教育创业私董会”“CEO跑团”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与传播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除了开展大量活动,目前中心还搭建了诸多平台。
政企合作平台:中心聚合行业优质企业资源,并于2016年3月成立互联网教育商会,目前共有107家会员企业。该商会在经营、宣传、会议和资源对接等方面,为企业搭建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2018年,中心组织举办行业活动64场,参与者累计超过1万人次。
校企合作平台:作为院校和教育科技创新企业联结的平台,中心目前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挂牌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搭建高科技教学场景,组织现场实训和互动体验,通過与科技、创新实践成果的亲密接触,增强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每年都带领来自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高校及中小学校长到中心现场教学,了解教育创新产业发展情况。截至目前,中心进行的现场教学已累计超过2万人次。
国际交流平台:中心与美国、英国、以色列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信息化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教育理念。
投融资平台:中心为教育创新创业项目和行业投资机构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入银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驻园,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与服务;成立中关村智慧投资,对优秀教育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利用中心丰富的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全产业链和全周期布局,真正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赋能。目前园区孵化的企业累计融资数额达15亿元人民币,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了企业发展壮大。
记 者: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您对此怎么理解?中心有哪些设想?
杨 丹: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快,加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这个文件发布非常及时,抓教师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是抓到牛鼻子,抓住了关键。作为教育创新企业的支持平台,我们一直非常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的相关政策。
当前主要是以政府、学校为主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以企业为主导对教师开展的培训还比较少。其实,企业作为客户端产品的研发者、提供者,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陪伴者、协同者和链接者,在培训中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教育智库是教育新理念、新思想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也是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教育智库平台应与研发企业互相配合,整合与研发教师培训资源,实现学校、企业、教育智库三者的共生共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决定充分利用教育创新平台优势,发挥引领作用,计划发起并主导“中关村教育创新协同发展行动”。通过创新机制,整合产、学、研、用等多方面资源,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新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层的信息化领导力。这项工作正在实践探索当中,还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
我们希望把中心打造成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地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高地,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我国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