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团委
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织类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两者之间的有效协同、集群自身实际考察的准确性以及嵌入模式的选择等,都对确保产业集群实现升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对产业集群的升级脉络进行全面的梳理,使更多的产业集群成功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实现升级和进步。文章以此为视角,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系,然后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模式进行了讨论,从国家战略层面给出了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升级策略,最后依托立体交通多元化区域经济创新实现产业集群升级——长江经济带、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提出基于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是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坚实基础。旨在通过本文的努力,为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和区域产业经济的规模化,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毋庸置疑,产业集群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尤其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延伸时,产业集群更是充当了其不可或缺的载体。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是逐渐累积与自我增强过程,集群能力的增加主要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收益递增直接相关。尤其对处于生命周期中发展期的产业集群来说,当特定的生产网络在某个区域内形成了良好的集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时,集群的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加强。在当前情况下,以跨国采购和全球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资料的全球流动,对生产和服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完成从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的生产转换,才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将产业集群的生产和经营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不但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生产制造能力,还能够在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获得更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企业进入到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之中,就可见一斑。
从全球生产经验看,大多数的产业集聚总是出现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理方位,对于那些未能形成产业集聚、缺少产业竞争力的方位,其产业的生产与发展往往是短暂和缺少后劲的。按照斯密的逻辑,产业集群最终将专业化分工注入到了社会化生产之中,并由此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产业链由不同的价值环节组成,位于不同价值环节上的生产要素构成存在显著的差异,全球价值链被垂直分离后出现了明显的外包体系,这一体系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便能够在海外市场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被拆分出去环节的附加值往往较低,但竞争(价格竞争)却更加激烈,由此一来,借助空间集聚优化成本就显得十分必要,产业集群也就因此而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之中。
互利合作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典型模式。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位于不同价值环节的企业之间组成了一个价值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控制关系,相反,彼此之间的能力互补和技术交流以及市场共享等合作关系确定长久的趋势,实现双赢,有利于产业集群升级。尤其对绝大部分产业集群而言,其组成企业的规模往往较小,在单体竞争方面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可是,在全球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协作关系,便能够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较强的竞争能力。
通过交钥匙工程模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最终能够形成模块化的弹性产业网络,在这一嵌入模式中,更换交易伙伴往往只需较低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此类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对称的和具有明显互补能力的,同时能够为全球价值链内的其他生产活动提供补充和资源配置。对产业集群的技术能力和实力要求较高,需要信任机制和发达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有利产业集群的升级,但在发展中国家极少出现。
被并购模式,以对价值链控制权变动为主导,以丧失被并购产业集群经营主动权,参与全球化业务。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科层关系”是最为常见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为了能够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往往借助被并购的形式完成。而实际上,这种并购通常指跨国并购,包括跨国收购与跨国兼并两个主要部分,跨国并购都改变了企业的产权关系与经营管理权关系,使被并购方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一部分。
贴牌生产是进入到全球价值链的“擦边球”模式,是以低风险的嵌入模式开启全球化业务,属于初级嵌入模式,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底层,可以降低产业集群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风险,但同时也降低收益,在产业发展上受制于人;这种在这模式中,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往往处于发展中国家之中。当前,在全球价值链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核心企业掌握着更多的核心技术、市场需求与销售信息等,这种资源和信息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价值链的特征,其中包括对生产工艺的调整和对资源的重新分配。
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之间存在一种“价值认定”的关系,因此在对产业集群进行价值分析时,首先需要明确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对其进行适时的调整。为此,需要确定产业集群对全球价值链最佳的嵌入方式,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进行全面的认定。比如,要将产业集群与其所处环境特征进行有效的结合,去深入的分析产业集群的价值构成和价值来源以及价值分布,在结合自身优势的过程中,重新确定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此外,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产业集群通常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低成本是其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因此,需要坚持在交通、加工、制造等环节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实现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讲,我国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有明确部署,但是整体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为此,区域经济创新,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公共研究资源的开放,促使创新资源能够不断向集群区域内凝聚,尤其要吸引一些跨国的、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使之落户于区域经济中产业集群,将产业集群与科研院校和研发中心进行对接,主动完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工作。产业集群的区域根植特点使其一定从区域内部取得支持,而区域经济创新能促使产业集群这些升级顺利实现(图一),如外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能使产业集群实现工艺和产品升级,而功能升级和链升级,要求有多种创新共同支持,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
图一:区域经济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
由于全球价值链所处的环境是动态的,因此价值链本身也必将是连续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产业集群要想获得更为理想的竞争效果,应以科学发展观指引产业集群升级,主动改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尤其要在一些核心环节上要重点培养竞争优势,调整和优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的治理工作,积极发展核心企业、生态型工业与生态型工业园区。同时,还要遵循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完善产业集群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集群运行的质量与水平。
郑州航空港战略定位是,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1)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形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和河南省从财税政策、口岸建设及通关便利化政策、金融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人才保障政策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形成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各类特色科技园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2)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打破区域壁垒
郑州航空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互动,建立江海联运、干支线直达和铁水、空铁、公水等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走廊,逐步形成独特的区域优势,加快集聚、开放平台作用逐步显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提供了各种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及立体交通多元化区域经济创新促使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实现升级
(1)开拓新型网络市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
积极开展IPv6(物联网协议6)、TD—LTE(分时长期演进)等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及商用,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支持和引导增值电信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落户航空港区,推动“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业务在航空港区先行先试,促进信息消费,提升信息化水平。
(2)推动科技合作交流和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实验区经济将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探索以航空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对接平台,引进技术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在实验区建立研发中心、研发总部和创办科技企业,提升实验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科研院所、高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国有控股企业转让或转化技术成果的,可将收益或技术收益的一部分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最高可达70%。
(3)鼓励管理和制度创新,促升产业集群高效运行
优先支持实验区优势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优先支持优势产品争创河南省名牌产品;支持实验区建设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支持实验区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产业集群是我国一种重要经济组织类别,产业集群的升级同样要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但是,在以往社会中,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并未能实现顺利的升级,升级困境也难以有效突破。因此,需要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将产业集群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结合我国立体交通多元化区域经济创新,进一步获得升级的机会。文章以此为视角,对河南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及其升级策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为该领域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