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镇江 212003)
引射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混合和传质效果较好、加工容易、节能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在各个行业中应用广泛[1~3]。在国内,许多学者研究了引射器的性能[4],张琦[5]建立了引射器二维模型,详细模拟了不同工作条件和结构尺寸下的引射器。祝银海[6]等对引射器三维模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应用了四种湍流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气液引射器工质分为工作流体和引射流体,它通过液体射流对气体进行抽吸和压缩,使受限流动在通过缩小的过流断面时,流体出现流速增大的现象,当整个涌流在同一时间内经历管道的最窄处时,压力在同一时间减小,进而产生压力差,这个压力差用于给流体提供一个外在吸力[7~8]。影响气液引射器吸气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引射器的结构对吸气量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对引射器的结构尺寸对吸气量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和优化。
引射器的结构尽管简单无运动部件,但由于其内部流场流动非常复杂,导致气液射流器的设计方法比较复杂[9]。影响引射器的吸气量的主要结构参数有混合室直径Dh,混合室长度H3,气体出口直径Dp,扩散室长度H4等,本文采用的引射器结构如图1所示,引射器参数如表1所示。
图1 引射器结构
欧拉模型(Eulerian)[10]可以模拟多相流动及相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每一相都采用Eulerian处理。Eulerian中各相共享单一的压力场,对于每一相都求解动量和连续性方程,通过相界面的相互作用将两组方程耦合在一起[4]。湍流模型采用标准κ-ε模型,基于两相均使用欧拉方法描述的欧拉模型,由此得出气液两相流的基本方程组。基于以上假设的Eulerian方程组如下。
连续性方程:q相的连续方程为
式中:t为时间,αq是相位体积分数,ρq是q相的物理密度,,是q相的速度,表示了从第p相到q相的质量传递,
动量方程:
湍流模型的标准κ-ε模型的输运方程
模拟过程假设流体运动是连续均匀、各向同性和无相变的稳态过程;控制方程选用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由于引射过程时间短、热效应很小,因此能量方程没有求解[11];采用ANSYS/Fluent模拟,求解器采用基于压力藕合方程组的隐式求解器,湍流模型采用标准κ-ε湍流模型,壁面处理时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插值求解方式均设置为二阶迎风格式;网格使用四面体结构网格,并局部加密,液体入口和引射流体入口采用压力进口边界条件,初始压力为0.15 MPa;混合流体出口采用压力出口边界条件,出口压力设为0.132MPa;收敛条件为出口流量与进口总流量的相对偏差不超过0.01%。
根据引射器的结构尺寸,利用ICEM对引射器内流域进行三维建模和网格划分,其几何模型和网格图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为了验证模拟的可信性,对不同液体入口压力下的吸气量进行了模拟。改变液体入口压力,固定引射器结构尺寸:Ds=14mm,Dh=5mm,Dp=6mm,Dq=12mm;H1=28 mm,H2=7 mm,H3=6 mm,H4=34 mm,H5=28 mm,H6=27 mm,不同液体入口压力下的X轴向位置的速度如图4所示,液体入口压力对吸气量的影响如图5所示,图5表明,液体入口压力从0.2MPa增大到0.4MPa时,吸气量从4.5 m3·h-1增大到 7.1 m3·h-1。
图4 不同液体入口压力下的速度云图
图5 液体入口压力对吸气量的影响
改变混合室直径Dh的值,固定其他参数:Ds=14mm,Dp=6mm,Dq=12mm;H1=28 mm,H2=7 mm,H3=6 mm,H4=34 mm,H5=28 mm,H6=27 mm。如图7所示,吸气量随混合室直径Dh的增大,吸气量先增大后减小,吸气量在混合室直径为6 mm时,吸气量达到了 8.6 m3·h-1。
图6 混合室直径对吸气量的影响
随着混合室直径增大,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当混合室直径约为6 mm时,此时吸气量处于一个较大值,约为8.6 m3·h-1,随着混合室直径的进一步增大,吸气量开始降低,此时引射器的处理量降低,混合室直径应设置为6mm左右。
改变混合室长度H3的值,固定其他参数:Ds=14mm,Dh=5mm,Dp=6mm,Dq=12mm;H1=28mm,H2=7mm,H4=34mm,H5=28mm,H6=27mm。如图8所示,吸气量随混合室长度H3的增大,吸气量先增大后减小,吸气量在混合室长度为8mm时,吸气量达到了 7.9m3·h-1。
图7 混合室长度对吸气量的影响
当混合管长度小于4mm,此时由于引射器的混合管长度较短,工作流体经过混合管时不足以产生足够的低压,吸气量相对较低,使得引射器不能达到较高的吸气量;当混合管长度为8mm时,相同条件下的流动阻力增大,此时吸气量随着混合管长度的增加而减小。综合比较,考虑到混合管长度对流动阻力和吸气量的双重影响,混合管长度选择范围在7mm~9mm之间为佳。
改变气体出口直径Dp的值,固定其他参数:Ds=14mm,Dh=5mm,Dq=12mm;H1=28 mm,H2=7mm,H3=6 mm,H4=34 mm,H5=28 mm,H6=27mm。如图9所示,吸气量随气体出口直径Dp的增大,吸气量先增大后减小,吸气量在气体出口直径为7mm时,吸气量达到了 7.8m3·h-1。
图8 气体出口直径对吸气量的影响
由模拟结果可知,随着气体出口直径的增大,引射器吸气量越来越大,随着气体出口直径继续增大,气体出口锥角增大,引射流体的流动阻力增大,吸气量开始减小,引射性能降低。
改变扩散室长度H4的值,固定其他参数:Ds=14mm,Dh=5mm,Dp=6mm,Dq=12mm;H1=28 mm,H2=7 mm,H3=6 mm,H5=28 mm,H6=27 mm。如图10所示,吸气量随扩散室长度H4的增大,吸气量增大,吸气量在扩散室长度为50mm时,吸气量达到了8.1m3·h-1。
图9 扩散室长度对吸气量的影响
对引射器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液体入口压力、混合室直径、混合室长度、气体出口直径和扩散室长度对吸气量的影响,得出结论。
1)由图4和图5结果可知,随着液体入口压力的升高,混合室的速度和吸气量也随之增加。吸气量随着工作流体流量、喷嘴长度和扩散室长度的增大而缓慢上升,随着混合室长度的增加而缓慢下降。
2)由图6、7、8可知,随着混合室直径、混合室长度、气体出口直径的增大,吸气量先增大后减小,分别在混合室直径为6mm,混合室长度为8mm、气体出口直径为7mm时,吸气量达到了最大。由图9可知,随着扩散室长度的增长,吸气量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