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平 李凯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1 东南向鸟瞰
株洲神农城位于株洲市天元区,占地2 970亩。景区以神农文化为主题,在原炎帝广场的基础上,对现有建筑及城市森林带进行提质改造和优化升级,包括生态水系、神农广场、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神农太阳城、神农像、神农塔、神农湖、神农大道、神农坛等一大批公共设施与景观的建设,以形成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开放空间。
团队中标并完成了神农大剧院和神农艺术中心这两个最具文化与艺术性的单体建筑。神农大剧院位于神农城的西南角,神农艺术中心位于西北角,两座建筑遥相呼应,构成了神农城景区最重要的两个文化景观。
当一个建筑,特别是文化建筑,前面冠以“神农”的前缀时,建筑师所面临的就不仅是功能与环境的压力,无论建筑师具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其设计构思都不可回避地域的历史与文化。一旦受制于历史与文化的诉求,理性的思考自然会转变为感性的思维。虽然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提出过“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但在特定的建筑创作中,建筑师早已解构了沙利文的“咒语”,不论是库哈斯的CCTV大楼,还是赫尔佐格的“鸟巢”,其建筑形式均未充当“功能”的追随者。面对以“神农”为主题的文化建筑,我们的思维早已跳出“以功能为导向”的既定思维模式,因此我们设计的核心问题还是建筑的形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为“情”与“景”、“神”与“形”的关系。在《周易•系辞》一书中,早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意义,“象”是外在的具体形式。对于“神农”文化主题的表达,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当然这种形式本身并不产生意义,而应该是一种符合社会共同约定或认同的形式,从而达到一种“形式与观念的对等”。
2 总平面图
3 夜景鸟瞰
业主:湖南天易示范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湖南省株洲市
建筑设计: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加拿大OTT/PPA事务所
项目负责人:于一平、李凯
设计团队:何山、翟宇、武桂艳、黄李涛(建筑);王文渊、张向荣、王伟(结构);徐伟(暖通);刘亮(给排水);范群立(电气)
项目规模:40 388m2
设计时间:2011
建成时间:2016
4 从神农湖岸看剧院
5 入口层平面图
摄影:一界摄影
对于建筑师来讲,也许设计一栋漂亮的建筑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才能使建筑的“形式”表达出它所要体现的主题“意义”。建筑师不仅需要为想表达的意义找到合适的建筑形式,同时也要把关于形式的思考转化为社会能接受的“共同约定”。
对于建筑创作而言,主要有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先设定某种建筑“形式”,然后阐述其表达的“理念”;另一种是预先设定要表达的“理念”,然后再寻求最适合的形式。在株洲神农大剧院的设计中,我们采用“立意造象,以象尽意”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对神农文化主题的解读进行“理念”的设定,然后从“理念”衍生出相应的建筑“形式”,从而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寄托。
神农因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人们用“炎黄子孙”来称谓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可见神农氏为中华民族子孙绵延万代、生生不息做出的神圣贡献。在对神农文化的解读中,一首神农赞美诗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发:“从蒙昧走向智慧 /从混沌走向理性 / 从蛮荒走向文明 / 历经千万次血与火的洗礼 / 您用圣火照亮男婚女嫁的第一缕晨曦/ 您用圣火耕植莽莽荒原的金黄和葱绿 / 您用圣火拓展子民繁衍生存的空间……”
6 大剧场观众厅
7 前厅楼梯
8 前厅
9 东向前厅幕墙局部
10 入口幕墙局部
11 剖面图
没有什么比“圣火”更能体现出“神农”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神农文化的精神本质。因此,我们抓住“圣火”这一关键词,以“神农圣火”作为神农大剧院的基本设计理念,以热情奔放的圣火精神来表达对神农氏的敬仰与纪念。最终我们确定了螺旋上升的建筑造型——在起伏的山丘上一座曲线优美的建筑拔地而起,像一座圣火熊熊燃烧的“圣坛”,热情奔放、活力四射,极具标志性与纪念性。
建筑形态结合自然环境,通过一个螺旋上升的非均质化空间,彻底消解“平面化的空间形态”,转而呈现出一种“圣坛”意象的异质空间的效果,这种带有自然生态特征的空间造型极具动感和雕塑感。而这种“自然的空间”也是人类曾赖以生存的空间本原状态。
神农大剧院由1 400座剧场、400人实验剧场及配套辅助用房组成。其中,大剧场的核心功能以演出中外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为主,兼顾芭蕾舞、话剧、戏剧的演出;观众厅设计为一层楼座、一层池座,两侧设有跌落式包厢;舞台为“品”字形舞台,包括主舞台、侧舞台和后舞台,台口宽16m、高10m,台塔高28m,可适应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需要;实验剧场是一个多功能的可变剧场,设有可移动座席及活动式舞台;厅堂的空间为箱形的“黑匣子”,可适应小型话剧、音乐会、实验类艺术等多种形式的表演,也可举办产品、广告发布等活动。
在设计过程中,为实现这一造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方程式的研究,将非线性、不规则的形体提炼、归纳为可表达的数字方程,再确定空间点的数字坐标,以形成数字模型和空间模型,整个工程结构体系极其复杂。不仅如此,最大跨度超过100m的类螺壳结构、在主体结构上布置的18m高的幕墙系统以及52个最高达35m的装饰架,这些设计在国内均是首次。为了体现建筑形态,主体结构构件尽可能沿平面的径向和环向布置并形成空间结构,以强化建筑形态上的螺旋特征。
12 东南向屋顶局部透视
13 东向屋顶局部透视
14 东南向近景
整个建筑造型采用钢、木、玻璃等绿色环保建材;在共享大厅内运用CFD进行模拟研究,实现了自然通风,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极大地降低了空调能耗和运行费用;大剧场的观众厅采用低速风道全空气系统,座椅下送风,这种气流组织不仅可以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而且噪音小、能耗低;大剧场的主舞台设变速风机,可根据演出需要减少送风量,以降低出风口风速及背景噪声的干扰,避免出现幕布被吹晃动的现象;冷热源采用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系统。这些措施都充分体现了绿色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神农大剧院的设计是我们对建筑理念与形式关系的再认识。当建筑师以自己的“理念”赋予一座建筑特定的形式时,其设计创意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形式法则,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建筑学发展至今,谈论形式仿佛会被戴上“肤浅”的帽子,然而形式是所有与视觉相关的艺术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建筑形式也一直是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历史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所谓完美的建筑形式,因此也不存在对建筑形式的完美解释。无论怎样去弱化形式的意义,建筑最终还是会以某种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