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江
栖城(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
2011年,互联网正如日中天,年轻人聚集的社群充斥着兴奋的情绪和开天辟地的理想,“不一样”成为标配。这一年,腾讯公司开始陆续启动了深圳、北京、成都和武汉四个办公大楼的建设,栖城设计通过竞赛获得了成都和武汉项目的设计权,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已投入使用。因为使用人群的泛年轻化特征,在互联网公司大楼的设计中呈现出了诸多不同于传统办公建筑的有趣特征。下面以腾讯成都大厦和腾讯武汉研发中心这两个项目为例进行阐述。
2011年8月,在腾讯成都大厦设计之初,团队用了一周时间对深圳南山区的腾讯总部进行了调研。除了行政部门的功能需求外,更多的是了解互联网从业员工的群体习惯、行为方式以及他们所形成的团队文化。显然,在这个以80后、90后理工科为主的群体中,他们对办公方式、休闲方式、社交方式的需求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形态和比例关系,与传统的总部办公楼有明显差异。
无论是以员工需求为导向,还是在腾讯企业文化层面,有意思的、让人放松的、有助于协作的空间环境都是更适合的。更加关注人和企业,是当代办公建筑空间设计的聚焦点,我们的设计也在这个方向上寻求最大化呈现。
腾讯成都大厦项目基地位于成都市高新区,A、B两个地块被道路分隔,对角相望,无法实现物理连接,因此整体的辩识度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基地的容积率要求为4.0,常规的塔式超高层设计可以轻松应对(限高140m),然而常规塔楼办公空间难以实现充分交流的办公氛围。同时,通过对用地进行日照分析可知,北侧A地块的可建设范围有很大局限,建设条件并不理想,无法自由布置建筑体量。
但是,解决问题正是产生创意的动力。最终我们选择多高层结合作为基本的设计策略(密度极限为40%,即最大单层面积是基地的40%),将标准层办公平面做大,也便于员工进行沟通和社交活动,同时通过设置庭院,使“回”形办公平面获得更好的采光通风,营造舒适的办公空间。一方面,将A、B地块的远端设置为建筑的高区部分,并创造出对角呼应的层层退台,A、B地块的两个建筑形成了明确的空间限定和呼应,退台形成的屋顶平台恰好可以形成丰富的室外活动场地。同时,退台也巧妙地满足了A地块苛刻的日照要求;另一方面,在两幢建筑相向的低区设置大跨度架空设计,获得遥相呼应的标志性大尺度入口空间。自此,A、B地块形成了具有整体感的紧密融合的空间关系。
传统的成都街道呈现出良好的穿透性和开放性,街区中的建筑以散落状态存在,而现代办公区由于对效率有所要求,会形成封闭边界过长的“街区盒子”。基于对交通和入口环境体验的考虑,除了必要的交通空间,我们将大堂等功能落在地面,而其他功能都置于空中和地下,利用大跨度架空体系在空中连接,建筑底层形成多开口广场,可以从城市各个方向穿越和到达。大尺度、多开口的架空设计也使内庭院开放出来,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地面景观形成连续的空间感受,使建筑呈现出开放的姿态。
1 腾讯成都大厦鸟瞰
2 腾讯成都大厦一层平面图
3 腾讯成都大厦二层平面图
成都腾讯大厦
业主: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建筑设计:栖城(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周峻
设计团队:周峻、施政磊、郑泳、吴优德
总建筑面积:23.4万m2
设计时间:2011
建成时间:2016
4 从街区看腾讯成都大厦
5 腾讯成都大厦具有流动感的立面
6 腾讯成都大厦立体花园
摄影:吴清山
同时,通过细致的景观设计,组织绿化、水面和灯光,创造出宜人的感受。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对企业文化的解读和对互联网时代的思考。以“点”为元素,通过不断复制,形成聚少成多的效果,表达互联网持久的生命力;以“无界”和“多解”为概念,用圆形作为个体的模块,将不同大小的模块赋予不同的材料和属性,模块之间的相互穿插组合形成了基本的空间形态。
传统高层办公楼中,使用者的行为都是在封闭的室内完成,而腾讯成都大厦利用层层退台实现了真正的空中立体花园,包括小型足球场、网球场、主题派对区、微型公园等不同功能,这些花园和分布在各层的健身活动等休闲区一同让整个建筑成为一个立体生态的办公综合体。在互联网公司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多层次立体花园的存在解决了许多实际需求,大大提升了办公的舒适体验。
腾讯成都大厦在高层密集的城市街区中显得内敛而姿态分明。我们在外立面设置了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波浪变化,使立面呈现出起伏的流动感,晚上经过设计的LED灯光也会进一步强调立面的流动变化;在内庭院也设置了波浪变化的出挑阳台,进一步加强动态感受。立面简洁、流畅的设计体现出数码时代微妙渐变的特点,展现出互联网企业的特质。
A楼的大堂设计延续了立面设计的空间特征,打造出了6层通高的流动变化的中庭空间,强化了A楼的公共姿态。通过微妙变化的横向肌理,增强了分离的两个建筑在城市中的整体性,也树立了个性鲜明的城市界面。
7 腾讯成都大厦人视实景
8 腾讯成都大厦大堂室内
9 腾讯成都大厦由大堂向外看
10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夜景
腾讯成都大厦设计开始一年后,我们又获得了腾讯武汉研发中心的设计权。这个项目位于武汉江夏区汤逊湖,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项目所在地块原本是鱼塘,很久以前也是湖的一部分。与成都项目不同的是,这里环境和密度更加舒适,有更多发挥创意的可能性。而与国内其他经济开发区一样的是,快速发展的江夏经济开发区过几年就会从乡村变成产业园,再从产业园变为城市片区。作为片区的第一个建筑,如何应对并缓解快速的需求迭代和冲突,是我们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成都项目中,外部条件是清晰而刚性的,核心问题是内部空间组织以及跨街区的联系和建筑身份辨识问题;而在武汉这个项目中,建筑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变成了如何创造更好的建筑以及建筑在持久运营和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设计之初,我们就有很多设想:绿色和湖面的风可以穿过轻盈透亮的底层空间;员工可以直接从办公室走到湖边林子和草坪里去开会;建筑通过舒展的黑色硬核盔甲与未来的城市对话……7年后再次回顾,我们发现这些设想都被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优点和缺陷也都保留得很彻底。
研发中心一层都是公共服务区,白色退晕印刷玻璃的运用使得透明轻盈的基底与地面环境连接在一起;二层以上为办公区,沿城市界面用深色墙面做出干净的削切体块,这种关系一直延伸到屋面和临湖面的墙体,完整的体量形成了识别性良好的城市界面。建筑南面场地是主入口,也可以用作仪式广场;东面是开阔的城市绿地和员工入口;环湖设计了供员工使用的亲水平台和运动场地。这些不同主题的大面积绿化空间既可以作为与城市交接的弹性界面,也可以成为建筑的前景。线性而集约的建筑形体满足了经营的弹性以及对于城市识别性的期待,同时也使得建筑功能具有更好的扩展性。
为了打开主入口通向湖面的视线,我们设计了10m×30m的建筑架空区域,形成了面向湖景的景框,由一条水带将入口引向湖面,场地景观也沿着这条水带展开。水带在汤逊湖和城市连接的轴线上,这条轴线也是汤逊湖很美的角度,我们希望人们在进入场地后,站在悬挑的斜墙下,可以看见远处的大桥,也能感受到来自湖面的微风。沿水带延伸的是高10m的建筑柱廊阵列——在“光的峡谷”大厅外部,同时形成了一个通向地下停车场的下沉采光带。
11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场地总平面
12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临湖而建
13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东侧人视实景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
业主:腾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建筑设计:栖城(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沈利江
设计团队:施政磊、孙承禹、丁豪、吴优德
总建筑面积:7.5万m2
设计时间:2012
建成时间:2017
14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与水带
15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首层平面图
摄影:吴清山、章勇
办公区沿着湖面线性折展,产生了更多的湖景可视角度,进深方向不超过20m,确保了每个工位的有效视角。在三层和五层,通过平面错位形成的全湖景露台是午后休憩和夜间派对的好去处。我们将每个平层办公区放到最大,以多条竖向交通核支撑,实现最高的沟通和协作效率;各个部门之间以茶歇区间隔,利于部门扩展调整以及跨部门的协作和社交。沿湖面方向形成5层通高的“光的峡谷”,是连接各个平层的交通带,有两部开敞楼梯通达底层大厅,而外部的光也能通过峡谷均匀地照入每一层空间。
这座线形建筑通过三次转折完成了平面塑造,立面幕墙主肌理也是连续折线,而折线的想法来自于风吹动汤逊湖水产生的褶皱纹。
由于建筑面对的场景不同,虽然立面的细节肌理保持了统一,但是五个立面的“表情”差异很大。比如面湖的两个方向利用柱阵和全玻璃幕墙打开视线,有内向面的温和;南面主入口是削切和架空的硬质“黑色盔甲”,东面是三色叠加的扁平带状,都有面对城市的清晰姿态。
建筑顶部的削切起伏延续了墙面做法,消隐了屋顶设备,从湖边高层望向汤逊湖的时候,会看见一个干净利落的中景,从这个角度能看到很完整的建筑,所有变化都收拢在散发着金属光泽的深灰色体块转折中。
建筑使用了三种变化的玻璃幕墙,加上黑色金属板幕墙和清水混凝土的处理,虽然五个面的姿态完全不同,但是统一的竖向细节使得建筑在1:10的高宽比例中显得舒展且精致。有意思的是建筑所用材料基本呈现出黑、红、白三色,与腾讯的“企鹅”标识主色相同,也是个巧合。
竖向的细条玻璃墙划分了深色金属板墙,形成雕塑性很强的城市界面。作为开发区的第一个办公楼,我们希望它能有清晰而独立的态度,少许“抵抗性”会让建筑在环境中保持得更长久——内向的温和与外向的刚硬,这是我们认为正确的姿态。
16,17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剖面图
18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线性折展的建筑
19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建筑架空形成景框
20,21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立面细节
22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与水带
23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人视实景
24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鸟瞰
在上下班高峰期,电梯等候时间是影响员工情绪的重要因素。腾讯要求平均等候时间不超过30s,5min的输送效率要达到12%。虽然我们认为在多层办公楼里电梯效率不是关键问题,但腾讯觉得这对企业文化非常重要,于是我们用一周时间分析比较了8家电梯公司的数据,从员工上班方式(自驾车和大巴)、运行速度、交通转换方式、分布点、轿厢容量等因素综合计算,最后选取了3+3的18人电梯,结果证明现状比经验值有所优化,上下班高峰的实际体验非常好。
体验改进的措施同样体现在大厅的噪音控制上,我们通过专项研究处理来解决节日庆典或公共参观时产生的噪音,通过通高大厅将噪音折射到各层的敞开办公区,这对日后的分层经营也有很大帮助。
项目从设计到建成长达7年,开业后,因为一些市场策略调整,入驻武汉的办公人员只用了一层,而其他空间都被出租作为腾讯众创办公。经营逻辑的变化使很多当初的设想变成冗余,庆幸的是建筑绝大部分的宽容度足够,能够应对当前的变化,比如电梯的多点分布、大厅的消音处理、大平层空间的灵活布局等。
这7年时间也经历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巅峰和退潮,一方面基于使用人群年轻化、个性化带来了对传统办公模式的必然革新,另一方面也承载着企业需求在大势中的不断调整变化。作为互联网公司的总部大楼设计,必然要对这些变化做出回应。在这个新趋势下,办公场景应具有如下特点。
(1)空间去阶级性
表现为更扁平、更平等的空间逻辑,以员工工作生活线索为核心展开,从原来总部大楼的形象展示、组织结构的空间显性化至上,转变为以员工体验为驱动的空间逻辑,从而有更多的生活化场景、服务性空间和对人的关注,从空间激励人而不是管理人的维度真正助力企业发展。
(2)办公环境贴近自然方式
模拟生态是满足生理上的舒适性,接近真实自然才是身心的愉悦。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中都充分关照到户外自然参与办公环境改良的方式:成都项目中,利用立体公园、退层设计的屋顶公园最大可能地照顾到高层办公人员进入和共享的效率;武汉项目中,则更加注重贴地率,视线上处处见湖景,行为上能快速进入,并让公园成为共享办公的场所。
(3)大空间以获得生长的机动性
这里说的是基于工作模式生长的空间自由度,与传统办公更加注重独立性和小微性不同,这两个项目的标准层面积分别达到了5 000m2和10 000m2以上,远高于传统高层办公建筑的标准层面积,而且呈线性延展,更有助于提升协作沟通的效率、扩展的自由度和适应变化的宽容性。
在当今中国城市,快速变化的城市生活在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定感。在企业动态发展导致更多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建筑仍然能够保持初始姿态和宽容度,是互联网时代办公建筑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