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萨满造型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审美继承

2019-07-07 13:54杨馨宇
科技资讯 2019年11期
关键词:满族文化传承

摘  要:萨满文化源于古老的萨满宗教活动,至今约有140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诸多文化的源头。对于萨满的认识,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活跃于民间的诸如“巫术”一类的封建迷信活动,或是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随着民俗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萨满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的高度,并研究对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满族  萨满造型艺术  文化传承  审美继承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b)-0247-02

提起“萨满”,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民间传统的封建迷信活动,或是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事实上,随着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萨满”的认识开始逐渐地趋于理性,能够客观地站在文化传承与审美继承的高度去探讨其价值,并研究对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据相关研究记载,萨满文化源于古老的萨满宗教活动,至今约有140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诸多文化的源头。考古学家曾在欧亚大陆、大洋洲、北美洲,以及我国东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发现其文化残存。此课题对于满族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我国东北地区满族萨满文化展开。

1  满族萨满文化及其造型艺术

自古以来,人们将萨满宗教活动的主持人称为“萨满”,他是连接神灵与人类的中介,可以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巫仪技能与神灵进行沟通,以实现人类所期望的诸如风调雨顺、家畜兴旺、祛病除魔等心理愿望。因此,萨满教所信奉的是“万物皆有灵”,认为世界被一种看不见的灵界力量主宰着。

纵观世界萨满教的发展历史,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而满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必然是世界范围内信仰萨满教最核心地区的民族。据民俗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仍然存留着一些传统的满族萨满民俗活动,如黑龙江的宁安、吉林的珲春、辽宁的新宾等地。因此,东北地区满族萨满文化方面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满族萨满教主要呈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一系列民间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上常被称为“巫术”。随着民俗学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民俗活动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萨满教也由一种充满巫仪色彩的民间信仰变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予以抢修和保护。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留存下来的满族萨满文化更多是以造型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诸如被绘制成风、火、水、雪等各种自然神灵,或是鹰、虎、鹿、蛇等动物神灵的萨满面具,以及辅助萨满与神灵沟通的各种萨满神器等。这些面具和神器都充分体现出萨满教的信仰特点——对于自然、神灵、图腾、祖先的无限崇拜。如今,萨满造型艺术被认为是活态的萨满文化遗存,完整且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使我们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感受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

2  满族萨满造型艺术的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萨满教的宗教色彩在逐渐削弱,其蕴含的文化性在逐步提升。作为活态文化而存留下来的满族萨满造型艺术,更是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满族萨满教祭祀用的索罗杆子(又称神杆)就承载着浓浓的满族民俗文化。据资料记载,满族人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竖起一根索罗杆子,高达五六米,在杆子的顶部挂有方形的锡升,升里放着猪的五脏,是提供给乌鸦、喜鹊的食物。而且,人们从除夕就要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彻夜不息,以表示红灯高照、吉祥如意,若是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又如,满族萨满在施法术时身上会佩戴多面铜镜,相传有“镇鬼驱邪”的作用。在这些铜镜中,有两面尺寸最大,也最为重要,其中一面挂在前胸,称为“护心镜”;另一面挂在后背,称为“护背镜”。相传,有了这两面神镜的保护,萨满在行法事时,其魂灵就不会被精灵鬼怪掠去。诸如此类,萨满教各式各样的面具和法器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性意义,它们在用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传递着蕴含其中的承载着民俗文化的神奇故事。

造型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符号性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超越文字,更加直观生动地描绘形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萨满教这种非正式的宗教类型,没有系统的教义对其进行详细的记载,都是一代代口传心授地进行传承。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传统的萨满宗教活动在逐渐消逝,我们能够找寻的更多是这些宝贵的萨满造型艺术,这些萨满造型艺术在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述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并以其特有的造型艺术魅力去传承和演绎这古老的地域文化。

3  满族萨满造型艺术的审美继承

满族萨满造型艺术不仅是对古老萨满文化的视觉性传承,还是对艺术审美的一种继承。撇开萨满教浓厚的宗教色彩,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我们能够捕捉到远古先民们对于美的认识与追求。满族萨满的面具、神帽、法器,以及民间剪纸等充分流露出萨满造型艺术神秘粗犷、古朴自然的风格特点,以及构图上稳定均衡、动感韵律的视觉效果。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风情园的白山古塞里,赶班舞的表演充分还原了满族萨满舞蹈神秘、古朴、自然的艺术特征。表演中,饰演萨满的舞者佩戴的面具是以满族萨满面具傳承人傅英仁老先生的手稿为雏形制作完成的。这些面具的绘制延续着传统萨满面具神秘粗野的形象特点,线条粗糙简洁,色彩明而不艳,其独特的造型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诠释着其中的文化内涵。相传,神帽是萨满与宇宙超物质力量的相交之桥,是萨满行法事时佩戴的重要神器之一。其整体造型粗犷古朴、细节装饰又颇显华丽,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萨满神帽的样式有多种,其中,造型别致的鹰鸟神帽主要见于满族萨满教,其帽顶突出的鹰鸟造型,主要源于萨满教对于灵禽的崇拜,神帽的骨架呈优美的弧线形,帽子的正前方镶有“护头镜”,下方装有流苏状的帽帘,用于遮挡萨满的面部,起到保护的作用。从这些装饰造型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也领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古老的民族信仰与民俗文化。

如今,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萨满文化仍在逐渐消逝,对于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萨满造型艺术作为萨满文化的视觉呈现形式,具有文化传承与审美继承的双重作用,因此,对于满族萨满造型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要将文化与审美相融合,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特色小镇建社、文化产业创作等领域进行开拓创新,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区经济、艺术创作等充分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既保护、传承、传播了民族文化,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拓宽了思路与平台。未来,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兼顾传统与创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吴世旭.满族民间信仰[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 李宏复.萨满造型艺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 杨洪泽,胡卫军.萨满造型艺术的文化功能[J].设计艺术研究,2014,4(3):97-100.

[4] 朱可伦.满族萨满教的历史与遗存[J].满族研究,2016(3):101-103.

[5] 胡卫军,付黎明.萨满神帽造型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4):125-128.

[6] 杨馨宇.满族萨满造型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以东北地区满族萨满造型艺术为例[J].黄河之声,2017(16):126.

①基金项目:大连艺术学院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YFY2018017)。

猜你喜欢
满族文化传承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全国满族自治县文学创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