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模式研究

2019-07-07 13:54李艳冯莉
科技资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四川省高校教学模式

李艳 冯莉

摘  要:高水平运动员是国家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特殊环节和组成部分,为使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更好地与其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协调发展,需要迫切创新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高水平运动员教育部门的教学目标管理必须打破原有教学管理模式,改善“体”与“教”、“训”与“练”的矛盾僵局,由“体教结合”转为“体教融合”,全新改变“高知识,弱技能”和“高技能,弱知识”现状,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体育职业教育与体育普通教育齐头并进,使高水平运动员教育更为多元化。

关键词:四川省  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b)-0122-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高校运动员的培养和教育,出台了许多文件制度,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运动员教育及创新的重要性;2019年教育部精简了运动队伍建设,促进了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国家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建设体育强省和体育强国要求要继续发挥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助推作用和引领作用。当前,四川省高校教育模式与运动员之间呈现影响型、主导型、放任型3种明显关系,3种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松散、教育与训练脱节、学生文化基础不高、学校群众体育的影响力差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强省目标实现。因此,探索和创新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是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高水平人才。

2  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项目设置偏冷门、效益不高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虽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经验积累,但从教学项目设置上看,各高校高水平运動队项目设置热门度与社会的热门项目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匹配度不高。这就容易导致高水平运动训练的产出效益呈下降态势。如田径、三大球类等传统性项目较多,而部分项目则存在后备力量断层的危机,如跆拳道、定向越野等,这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可见,四川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不合理,投入结构不科学、不经济,导致一些优势项目、出成绩率较高的项目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2 学、训矛盾突出

目前,四川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虽然开设时数较多的文化课程,形式上保障了学生文化学习需要和水平提高。然而,学生的运动成绩与学校、教练员、运动员的利益直接挂钩,导致运动训练仍然是实质上的主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学习流于了形式。

在对部分抽取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75%的教练员认为训练与学习之间矛盾依然存在,54%的教练认为训练肯定会占用学习时间,21%的教练认为有时会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尽管“体、教结合”在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开展的较为普遍,但现有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导致现有的“体、教结合”难以收到明显成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部门受到“金牌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降低分数、减少学分、放宽年限,而教育部门看重的是“育人取向”借助体育比赛成绩能让学校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增加学校的升学率及知名度。

2.3 优秀教练员匮乏

教练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高水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和影响起着关键性作用。据对四川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7所高校的教练员数据统计分析显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在近几年内数量呈上升趋势,其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层次都有所提高,教练员呈现年轻化、学历本科化特点。但是从具体来看,部分高校设施配置偏低、单位缺编、待遇不高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练员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很少,外出交流、先进经验和训练方法获得渠道少,很难接收到现代运动训练学和最新的专项技术,故简单、保守的传统教学法依然成为当今最主要的训练方法,这样违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规律。另一方面,教练员队伍不稳定、责任心不强,多数为兼职教练,影响训练质量和目标达成。

2.4 学校、体育部门与企业(社会)衔接矛盾突出

该文在对大量高校高水平运动管理者和教练员的访谈中发现,在全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就是——高水平运动员输送过程中学校与体育部门、企业(社会)衔接不顺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队相比,投入严重不足,经费大量被挤占,参赛经费得不到保障,教练员的训练经费和劳务经费等得不到解决。二是被输送到高一级专业运动队作为优秀后备人才的运动员缺乏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分析和研究,未按照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基础训练,而是被迫过早进行某一项目的专业化训练和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导致很多优秀运动员难以承受和不适应。三是往往因为部分教练员缺乏职业道德和相关机构部门的监管,致使优秀队员长在训练中无法得到公平对待。

3  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3.1 利益明确,教学模式创新

高水平运动队主体利益目标是一个重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到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如何协调政府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利益冲突、如何发挥政府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为主导等相关利益体,应该得到正确的划分。在此基础上队伍建设还应以各级普通高校为主体,以各级投资俱乐部和社会力量等为补充,充分建立起利益机制和制度,明确各主体的利益归属。而这些正是成为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阻碍问题。“金牌第一”仍然是高水平运动队的首要目标,这在许多高校领导心目中根深蒂固,这个目标是当地政府部门所重视的。因此,许多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到队伍的建设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自主权利。政府体育部门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宏观调控,尽所能地改善对运动队的管理。但是,如果脱离教育部门的参与,运动队也无法长期而稳定地持续发展。因此,政府与高校之间必须有机衔接。同时,通过校外企业、公司市场力量参与,共同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伍,建立好二者的合作机制和各自利益保障。

3.2 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

通過实地调查发现,四川省的竞技体育工作中,部分体校通过如招标等方式吸引所在地中学和社会来联办业余训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形成了一种“争办”的态势。四川省普通高校在发展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对其发展道路和经验加以借鉴。高校要主动出击,调整工作思路,在与企业、社会联办项目的过程中,要寻找合作的切入点和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切身效益,在此理念下牢牢树立一种品牌,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作为品牌项目推广到社会之中,推向企业。具体措施可以采用竞争机制,借助现代媒体平台,实现高水平运动队单位与所在地企业双赢。只有这样,其结果既是高校希望的局面,也会引起政府体育部门更多的注视,去关注高校的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建设,进而实现学校与项目质量的全面提高。

3.3 建立教学与训练的新模式

适宜的训练模式既要适合四川省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的需要,也必须通过模式运行带来成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教育与训练”合一的新的教育形式,将运动员的训练纳入到教育的整体计划当中,这样不仅保证了竞技训练和文化学习的顺利进行,还为各阶段不能成为优秀体育人才运动员的转向及提前分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高校高水平运动可以做一些常识性的教育转变。例如,可尝试部分纳入教育系统,使高水平运动的“点”在普通高校的“圈”中展开,彻底改变原有简单挂学籍的模式,原有挂学籍的方式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与运动训练的结合。高水平队伍建设可以由政府体育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业务指导,真正将普通学校作为高水平运动开展的一个学习与训练的主战场,从而实现由“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方向的转变。

3.4 调整项目布局

尽管2019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进行了调整,但四川省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地调整项目布局。例如,分类进行布局。首先,具体可以将四川省高水平运动项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契合的部分作为一类项目。这一类可以看作是重点建设的项目,由政府体育部门重点投入资源加以保证。其次,将运动项目与大学生运动会优势项目作为二类项目,如网球、武术等,这类项目可以由政府和社会、企业共同介入和建设。再次,将不容易在大运会上取得成绩的项目作为三类项目,如田径、足球等。将这部分项目经过发展后要么转项,要么撤销。最后,建立好教练队伍,增强教练员的责任和竞争意识,同时,畅通输送进队渠道,彻底革除选材进队的不正之风。

3.5 打造教练员队伍

为了充分发挥教练员在高水平运动队中的主导作用,建议可通过以下手段优化教练员队伍。第一,人事部门对高级教练员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考虑,保证部分高校教练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让教练员无后顾之忧,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之中。第二,高校体育部门和机构要尽可能地关心、帮助教练员成长,更多地为教练员提供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机会。第三,强化竞聘机制,对年轻、有能力和工作成效的、成绩突出的教练员可破格提拔使用和职称评定,使其成为学校高水平团队建设的核心成员。第四,建立更为系统的教练员培训体系,可以通过高水平赛事观摩、高级别教练员交流等多渠道,提升其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将其制度化、常规化。

3.6 拓展经费来源

经费是建设高水平队伍的重要保障。从目前国内外高校运动队的成功经验来看,成熟的商业运作是高学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的重要基础。因此,四川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以产业化为突破口,开发和培育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市场实现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以解决经费紧缺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青,温建,李以庆,等.新时期四川省业余训练走向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7):3-15.

[2] 王凯珍,潘志琛,刘海元,等.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129-133,137.

[3] 刘青,郑宇,何芝,等.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社会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3):3-9.

猜你喜欢
四川省高校教学模式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