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1月10日和2月1日,苹果就已经在电商平台进行了两轮价格调整。最新一轮价格调整则从3月5日开始,也是由电商平台发起,主要集中在iPhone XS和iPhone XS Max两款旗舰机型上,最高比官网售价便宜2 000元人民币。拼多多于3月6日宣布,平台参与活动的产品售价在全网低价的基础上再下调300元~500元人民币,iPhone XS Max 256GB券后价格较苹果官网价便宜2 300元人民币。
iPhone调价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提振销量,但在短时间内密集调价,除了提振销量,更大的意图在于试探市场底线,与消费者进行心理博弈,扩大iPhone在中高端市场中的价格边界和目标客户的覆盖范围。
在iPhone调价的另外一面,国产手机品牌以华为为代表,趁着苹果“打盹”的间隙,完成了对原本属于iPhone“势力范围”的中高端市场的渗透。而华为等厂商此举,除了企业发展追求更高的品牌溢价外,更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中高端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
根据Counterpoint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高端智能手机(400美元以上)占整个智能机市场22%的份额,出货量大约8 500万台,同比增长19%,明显好于手机市场的大盘形势—出货量同比下跌5%。
在这两方势力的竞争角力中,智能手机行业正在经历缓慢地苏醒和爬坡,在此过程中,中高端市场的重要性被手机厂商们提到了战略高度。对于iPhone来说,中高端市场是它的“大本营”和“自留地”;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中高端市场是它们踏上下一级台阶的必经之路。
国产手机厂商需要警惕的是,去年在国内市场,虽然华为、OPPO、vivo以及小米将苹果压了下去,但在国际市场,iPhone的势头依然不错。在美国市场,2018年iPhone的整体出货量达到6 700万部,且美国市场iPhone的利润率依然在上涨;日本市场,iPhone的销量增长了两成;在西欧,iPhone的销量也达到3 184萬部。
虽然国产手机厂商已经使出浑身解数,拿出了自己的最好产品,但苹果通过此次价格调整,进一步缩小了与国产品牌旗舰机型的价格差,在品牌溢价和产品品质上,iPhone仍然高出国产手机一截。之前iPhone销量不佳,很大原因是高价不光将新用户拒之门外,同时还抑制了相当部分老用户的换机意愿。但是,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价格调整后,势必刺激“果粉”消费升级,以及Android用户转型。
之前的几轮价格调整,很多媒体和行业人士都对苹果的“操作”表示了质疑,分析认为这样的做法会为苹果招来品牌形象受损、品牌溢价缩水以及用户忠诚降低等多方面的负面评价,可它依然义无反顾地在两个月内进行第三次价格调整,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苹果认为“还没到位”。
iPhone价格调整背后的商业逻辑是,苹果正在试图根据自身经营的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用价格作为调节杠杆,重新构筑高端手机购买决策模型。
对比豪华汽车的销售策略,可以发现现在苹果的玩法与之高度相似。在iPhone X之前,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iPhone是一个短决策过程,iPhone价格虽然较其他品牌稍高,但只要在预算范围之内,iPhone依然是首选目标。当苹果为iPhone注入过多的品牌溢价,价格跨过万元人民币门槛,试图为iPhone营造一个“电子奢侈品”的形象时,即便是真爱“果粉”,在购机前也开始犹豫,必定是经过多方考量后再做出购买决定,整个购机决策过程被拉长。
这种“长决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高价门槛将一部分意向用户拦在门外,销量受挫,另一方面,用户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原本不在考虑范围内的“友商”竞品也进入到视野范围内,给了国产手机品牌向高端市场冒头的机会。
一成不变的价格政策显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对此豪华汽车品牌采取的策略是,用高定价来保持品牌形象,用灵活的终端售价作为杠杆,对自身销量进行阶段性调节,对竞品的营销攻势进行回应,在销量、市场份额和利润之间找到最佳的数据组合模型。因而,在汽车市场经常可以看到,汽车的终端售价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淡季打折是常态,旺季促销更是基本操作。
汽车厂商这套价格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无论终端价格如何变化,官方指导价始终不变,品牌形象也在其中获得了最大程度的保护。iPhone也在采用这套策略来重新构建高端手机购买决策模型,用不变的官方定价保持品牌势能,用灵活的终端售价随时切换市场竞争的攻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