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7-06 15:45贾艳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预防控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贾艳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各47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预见组采用护理风险护理的方式,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SSI)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预见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6.4%,低于常规组的36.2%,预见组护理满意度为95.7%,高于常规组的76.6%,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和控制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明显降低术后SSI的发生率,值得推荐。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预防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 应用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6.040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6-00-02

手术部位感染主要是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以及器官和腔隙感染,主要发生在患者的手术围术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1]。患者一般发生此类感染,控制较难,对医院患者的预后和转归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手术室本身是一个人员流动大,工作量多且繁重,涉及诸多外科室的地方,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概率[2]。因此,作为医护人员,更应该具备完善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院内手术感染的概率,以及医患纠纷的出现。因此,本次研究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4例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常规组和预见组,分别实行常规组的护理方式和护理风险管理,探讨SSI感染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94例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要求符合卫生公关部发行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以及控制技术指南》;所选患者的病症符合该项调查;患者无任何手术禁忌,且无任何精神疾病,能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听从医师的安排,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肝、脾、肾疾病或者其他严重性疾病的患者;依从性较差不服从管理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各47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7∶20,年龄65~82岁,平均(73.39±2.05)岁;预见组男女比例为23∶24,年龄62~81岁,平均(73.77±2.13)岁。两组患者均享有知情权,签署同意书,通过严格审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具体方式如下:加强对患者的前期监测,严密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筛选出胃肠外科以及Ⅲ类切口的患者,将这部分患者作为重点看护对象,加强管理,如果护理期间出现了SSI现象,护理人员应该立即通知负责医师,协同医师尽快处理。

预见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选择风险管理重点人员 不同患者SSI的风险感染率不同,因此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就诊方式及就诊科室进行分类管理,统计患者的感染率,通过分析整理发现胃肠外科手术及手术切口分类Ⅲ类切口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高,且患者的平均年龄均在60岁以上,因此,根据以上的信息将风险管理的重点投放在行胃肠外科手术和行手术切口分类Ⅲ类切口类患者,将此类患者作为重点监控护理对象[3]。

1.2.2 建设风险管理小组 确定好具体的风险管理重点监护对象后,以手术室监控小组以行前两种手术的人员为基础成立专门的护理风险小组。该小组主要预防患者的感染情况的发生,控制术后部位的感染率。该小组成员主要采取对患者术后部位的分泌物进行定期的细菌培养勘测,查看是否出现异向感染状况。院内的护理监控人员对院内的卫生管理制度落到实处[4]。

1.2.3 开展风险管理具体工作

1.2.3.1 手术室环境管理 由于手术室本身的局限性,人员流动量大,成为细菌繁殖增长的温床,空气清洁度差,且空气中的一些微分子,尘埃极易直接进入患者的手术部位,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术后感染程度。因此,在患者每次进行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室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处理。采用术前层流净化30 min,如果需要进行连台手术,则需要在净化空调运行中进行湿式打扫,等待手术间达到自净时间再接患者进入手术间,使得手术室的标准达到洁净级别方可实行手术。在手术的管理中,要求每个手术室每个月都进行一次空气培养,控制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总数在75个/m2,周边区域保持在150个/m2,手术结束后使用含氯的消毒液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在无手术期间,保证手术室紧闭,无任何人员流通,保持环境清洁[5]。

1.2.3.2 手术围术期管理 患者各种身体情况和以往的病史都可能对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有影响。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低于正常体温会容易造成患者的组织循环障碍,降低患者体内组织细胞低于细菌的感染能力,因此,在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应该尽最大可能做到给患者保暖,以保持正常体温。因此,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可以在15 min前对患者进行预热,尽量手术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1 ℃~25 ℃,减少患者在手术中的暴露部位及时间的控制。在手术中可以适当采用37 ℃的无菌生理盐水溶液冲洗,并且对输液、输血等注射类药物进行加温[6]。此外,术后切口观察及处理不及时规范等,也能够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因此加强术后切口的观察和规范处理可降低SSI发生率。

1.2.3.3 抗菌药物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采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与SSI发生率密切相关,据研究发现,在切皮前30 min~1 h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SSI发生率,因此对于要行肠道相关类手术的患者,可以在术前服用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严格按照在最佳给药时间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 min或者进行麻醉诱导期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7]。

猜你喜欢
预防控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悬臂斗轮堆取料机的常见故障以及预防控制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与对策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