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标准下“新媒体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2019-07-06 07:33吴小胜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考核技能能力

吴小胜,李 静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打造“金课”要求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开设,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综合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内容传播的技能,包括文字、图片、影视、动画等多媒体资讯采集、设计、制作、编辑、发布等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包含的知识与技能丰富且相互交叉、互为依托,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的新媒体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新媒体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始终保持深化和拓展的理念,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在“金课”标准下,着重对实践项目、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效果考核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 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不仅能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对设计性较强的实践项目能独立完成策划、制作、包装、推广、总结等环节的工作,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而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首先由教师进行实践准备、讲解或演示实践内容、提出实践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操作[2]。在这种实践过程程式化的模式下,实践内容呈现低阶性和零散性,学生本质上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表面看个个都能轻松完成实践任务,但实际上缺乏独立思考与深入探究,对大多数实践内容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既不牢固,又不擅于灵活运用,很难解决现实中的相关问题,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无法实现。因此,如果一直按照这种模式开展实践教学,课程极可能沦为“水课”。

1.1 实践内容低阶性、零散性问题

“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丰富且交叉性较强,涉及计算机、移动设备、网络、VR等多方面的技能,实际应用时,这些技能之间往往相互交叉、互为依托,构成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实践内容安排一般依据课程教学进度,设计的实践项目局限于各个阶段孤立的课程知识与技术手段,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极为零散,现实中遇到问题往往难以理清头绪,无从入手。同时,学生实践中基本是按照程式化的步骤完成任务,几乎没有难度,但造成的后果是对实践内容的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实践形式被动性问题

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一般首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实践内容,然后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实践操作。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清晰了解到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的情况,因而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意识大大削弱,在这种形式的课程实践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很难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造成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实践效果浮于表面[3]。

同时,“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的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硬件组装、线路连接、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实际动手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熟悉新媒体设备的运行环境和使用方法,是新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存在实践场地和设备数量有限、教师一人同时指导数十人的情况,实践开展难度较大,而且这类实践学习过程较为单调,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实践时极其被动,甚至敷衍了事,导致设备操作不熟练,基础认知不到位。

1.3 实践效果考核片面性问题

实践效果考核的传统方式一般是学生在实践结束后填写实践报告,教师通过检查报告填写的质量给出实践成绩。而现阶段不少院校的实践场所、设备、指导教师的数量都有一些局限,大多数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查看与指导,学生也无法一一将发现的问题立即反馈给教师,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较大比例依据实践报告填写的质量,无法全面检测到每个学生对课程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独立进行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必然影响到后续教学的开展,降低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

2 金课标准下实践教学改革举措与成效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贯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研究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素养,掌握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技术手段进行网络与新媒体信息策划、采编与传播的媒介融合型应用人才,是“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中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的关键目标。以下从实践项目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效果考核改进三个方面探讨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与成效。

2.1 “化整为零、由零到整”的实践项目设计

“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众多且相互交叉、互为依托,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式实践方案,将复杂的现实问题分解成详细的知识点,再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系统掌握各种技能之间的现实联系,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系统性、高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网站建设与推广”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网站策划、网站结构设计、网页设计、网站服务器架设、网站域名申请与备案、搜索引擎优化、线下推广等一系列相关的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运营手段,涉及知识和技能较多。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一次项目式实践教学,对学生提出实践预期达到的各项目标要求及其优劣等次规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开始前,从项目实施的技术需求角度将项目“化整为零”,为学生分析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解读抽象的专业名词,对支撑项目实施的新媒体设计技术、新媒体运营手段及其之间的现实联系进行讲解,必要时辅助案例演示;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相关术语、准确使用各种技术与运营手段,并且通过微信、网络教学平台等渠道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快速解答。学生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新媒体策划类,如网站定位与内容组织、网站目录结构与内容优化方案、线下推广方案等;二是新媒体技术类,如网站服务器架设与管理技术、网页布局与优化技术等;三是实施障碍类,如域名备案流程不熟、线上线下推广交流技巧生涩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讨论与分析问题、使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项目完成时,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的每个问题都已成为其个人知识与技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由零到整”、前后贯通,同时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究过程中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2.2 “三级联动、分层竞赛”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灵活运用,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教学中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形式,营造特色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步,分组。将全班学生分组,每组七到八人,教师在各组指定一名组长,其他学生为组员,形成“教师,组长,组员”的三级“教——学”形式。

第二步,预习。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实践任务,全班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利用开放式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践等方式熟悉实践内容,通过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渠道与指导教师交流。

第三步,分级指导。各组组长于实践课之前一天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相关操作项目直至熟练掌握实践全过程。第二天实践课时,教师不再直接指导全体学生实践,而是由组长充当各组组员的“师傅”,向组员讲授、演示实践过程,并督促、帮助组员完成实践;组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或个人见解,由组长或指导教师解答、示范。

第四步,分层竞赛。分为组内竞赛和组间竞赛,评价标准是学生完成实践的速度与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一项平时成绩记录,同时选取各组得分最高的学生作为下一次实践的分组组长。

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使教师、组长、组员之间的指导与反馈形成“三级联动”,一方面可以解决实践场地与设备数量不足的困难及教师同时指导过多学生而导致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的个人荣誉感与团队荣誉感累积构成“分层竞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深入探究的兴趣,促进课程教学高效进行。

2.3 面向综合素质考查的实践效果考核改进

为适应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全过程多角度考核,从重死记硬背、理论考核、终结性考核和闭卷考核向重能力考核、素质考核、过程性考核和多角度考核转变[4]。“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从考核形式、考核标准、考核主体三个方面对实践效果考核进行改进,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全过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考核形式分为现场操作与作品创作两种,期末考核主要采用作品创作形式,平时考核根据阶段实践内容的特点选择其中一种形式。两种考核形式的侧重点都围绕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设置,既考查普遍性的应用能力,也考查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应变能力、综合能力。

考核标准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创意、独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考核主体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构成,最终成绩计算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其中,教师评分占总成绩的70%,学生评价平均分占总成绩的30%。将一部分评价权力放开的优点是学生通过参与评价,从中可以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对于当前与后续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

学生之间采用“分组循环评分”的方法,如图1所示,各小组的每位学生都给下一组的每位学生分别评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循环评分,每位学生都得到n个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n-2个分数取平均值,作为该学生的平均分。

图1 学生循环评分示意图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根据课程教学特点,不断探索符合课程实际、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复杂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猜你喜欢
考核技能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劳动技能up up!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