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莉敏/文、图
赵世炎 (1901-1927),今重庆市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一个有信仰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赵世炎就是这样一个尽显英豪气概之人。
“共产主义万寿无疆!”这是他站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通过呐喊向全世界宣示的信仰。无惧敌人的威吓,强忍剧烈的疼痛,这是他视信仰重于生命的风骨。“要照顾好参加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生活有困难的工人。”这是他临终前在狱中向党组织传递的最后心声。
1901年,赵世炎出生于四川酉阳(今重庆市)。他出生时,其父感叹世态炎凉,希望儿子将来能像一团火燃旺家族,故给他取名“世炎”。赵世炎4岁入馆读书,13岁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酉阳联合中学。因聪颖好学,见识格局远超同龄人,赵世炎被乡里公认“少年老成”。而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令他决心出川入京继续追求进步。14岁时,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这是北京当时最好的中学之一。就读期间,他不仅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还大量从事课外活动,活跃于演讲会等场合,并为报刊撰稿,渐渐成了同学们中的核心人物。有一次,学校邀请一位外国老师来演讲,他自告奋勇担任翻译,居然出色完成了任务,同学们都为之惊讶和敬佩。16岁那年,赵世炎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在与李大钊的交往中,他感觉兴奋、激动,心里也亮堂多了。期间,他的思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积极组织少年学会,参加工读等各类斗争活动,踊跃投入到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渐渐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与李大钊的“一把好手”。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赵世炎被选为附中学生会干事长,成为该校五四运动领导核心成员。他组织领导附中的同学走出校门,同各校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之中。
“短别离,长相忆,奋斗到底,唯有我少年有此志气……”五四运动使赵世炎的思想有了新的飞跃。他的一腔热血并非出于模仿,而是经独立思考的。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0年,他又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6年,“能煽动,能工运”的赵世炎来到了上海。此时的他已是一位坚贞不屈、顶天立地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赵化名“施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来往于闸北、南市、沪东和沪西,连续发动和组织各行业工人进行了数百次的罢工斗争,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罢工潮。
1927年3月21日,当海关的大钟敲响时,一场铺天盖地的革命风暴顿时席卷了整个上海。特别委员会发动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紧紧把握斗争方向,周密部署战斗,并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指挥工人进行了30多个小时激烈而艰苦的巷战,打败军阀部队,占领上海(外国控制的租界除外),为取得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义胜利后成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
“‘奋斗’二字,愚常奉以为人生第一要义!”这是赵世炎的崇高人生观,而他的一生也从未离开过“奋斗”。幼年赵世炎对当时的清政府和帝国列强深恶痛绝,为表达与清朝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心志,他痛剪长辫。少年赵世炎对封建家庭、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揭露,为知识“奋斗”他出川赴京求学。青年赵世炎对黑暗中沉沦的中国深感忧虑,为国运他“奋斗”赴法勤工俭学,努力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回国后,赵世炎扎根北方和江浙地区开展工人运动,他是工人大罢工运动的“唯一主谋者”,是“上海无产阶级的首领”,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指导者”,亦是“上海工人纠察队的灵魂”。赵世炎以他短暂的生命,以生生不息的“奋斗”之火,为黑暗中的中国播撒下无数革命的火种。
英雄,虽逝而不朽,逾远而弥存。我们再次寻找过去的故事,直面逝去的生命——这是一面镜子,一面让人检讨的镜子,在透彻的自我反省中领悟成长的真谛: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用热血去守护、用生命去捍卫”的故事从未间断,当下年轻人特别需要效法赵世炎的是:无论我们身在何时,身处何地,也不论到达人生的哪一站,要把任何目标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向楷模看齐,从身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这才是我们前行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