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养猪业的规模与产量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猪流行性腹泻这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养猪业的良好发展,本文就简单探析了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诊断技术与预防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技术;预防策略
1 引言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损害。这种疾病具有较强的损害程度、较广的发病范围以及较高的死亡率,所以需要相关的部门及养殖户可以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同时要根据养殖的实际情况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猪流行性腹泻疾病可以在源头被控制。
2 猪流行性腹泻概述
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食欲下降、呕吐以及脱水等,这种疾病在各年龄段的猪中都比较容易发生。因为这类疾病与温度的关系不大,在任意季节都会可能发生。根据近些年来的数据统计,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强度以及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对我国养猪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损害。
3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技术
3.1 免疫荧光法
直接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是主要的免疫荧光法。在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就是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而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要比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更加普遍,它属于特异性诊断方法,特异性与准确性都比较高。
3.2 免疫电镜法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猪传染性胃肠炎都是冠状病毒,两种病毒在外形上比较相似,仅仅依靠一般的电镜是不能准确区别两种病毒的,所以就需要通过免疫电镜法来观察病毒的立体构型、结构以及形态特征等,这样才能帮助诊断工作人员有效做出病原的诊断。相较于其他的诊断的技术,免疫电镜法在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中有着直观、简便以及快速的特点,但由于其设备价格比较高,并不适用于大众推广与普遍临床诊断。
3.3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相较于免疫荧光法更加灵敏,主要是利用细胞培养的方式,来建立间接血凝试验诊断这类疾病的方法。不过,这种诊断技术需要有一定的试验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出诊断的价值。
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其可以利用对猪的排泄物来检查猪流行腹泻性疾病,这种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诊断技术,不仅可以测定抗原,也能够被用于抗体的测定,是一种被认同的诊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竞争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诊断方法。
4 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策略
4.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需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好保温工作。由于这种流行性腹泻疾病集中发病于春冬季节,这一阶段的天气情况不是太好,气温偏低,如果在养猪过程中没有注意猪的保温工作,就会造成仔猪的抵抗力不足,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疾病。其次,要做好母猪的管理。根据相关的统计研究发现,猪流行性腹泻在头胎、二胎母猪中比较常见,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后备母猪的管理,因此就需要养猪户加以重视,防治疾病的发生。最后,是对饲料饮水的管理。在根据猪流行性腹泻发生的原因来看,使用不合格的饲料来喂养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养殖户要加强饲料饮水的管理,避免将腐化、霉变以及掺杂污染物的饲料喂养给猪。
4.2 做好免疫接种
就目前对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防治现状来看,主要还是以疫苗免疫接种为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为普遍的还是细胞灭活苗与组织灭活苗。细胞灭活苗的一般包括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氢氧化铝细胞灭火疫苗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氢氧化铝细胞灭火疫苗。而组织灭火疫苗则是指氢氧化铝灭活苗,这种疫苗产生免疫力是在接种后的两周开始,其免疫期有六个月。这两种疫苗中,细胞灭活苗的制备相对比较方便,所以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
4.3 进行隔离消毒
饮水、养殖环境以及病猪的排泄物等都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统渠道,如果不定期对养猪场所进行隔离消毒,就可能导致其他猪被这种病毒所感染。所以,在日常的养猪管理中,要严格检查与排查病猪,如果发现病猪应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防治病毒的扩散,这样才能确保养殖的健康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腹泻疾病会严重影响到猪的身体健康,如果病猪流入市场,也会给养猪行业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相关的部门与养殖人员要重视对猪的管理,密切关注猪的身体状态,并通过先进的诊断技术来及时发现与处理可能存在流行性腹泻的猪,避免疾病的擴散,影响到养殖户以及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超.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技术及预防策略[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5):122-122.
[2]袁定胜[1,2] . 浅谈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 畜禽业, 2018.
[3]王玉玲, 王丽红.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 中国猪业, 2017, 12(1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