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汉字,弘扬传统文化;以史为鉴,细说字间故事
释义:原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借指内部。
字里故事:
如果你还记得“问津”的故事,想必你也记得,在鲁国有一个“独霸C位”的季孙氏,是鲁国卿家贵族之首,掌握着鲁国实权。
季孙氏不仅有权,还有土地。费邑就是这个家族的私邑,它的周边还有一个小国叫颛臾国。传说,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昊,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这个国家。周王室还曾授予颛臾国祭祀东蒙山的使命。
由于颛臾国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鲁国的首都和费邑之间,所以周成王在位时,颛臾国就成为了鲁国的附庸。这个国家虽然看起来弱小,但是季孙氏还是怕自家领地会受到颛臾国的威胁,便想先下手为强,出兵讨伐他们。
学生冉有(又称“冉求”)和季路(又称“子路”)来见孔子。冉有讲到最近朝堂的情况,说:“季孙氏将对颛臾国使用武力。”孔子正色道:“冉求!这件事要怪你!不说先王曾经任命颛臾国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就说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关乎鲁国安危的藩国,为什么你们要攻打它?”冉有忙道:“是季孙氏要这么干的,我俩都不想呢。”孔子的怒火并未因为这句话平息:“冉求!周大夫周任有句话说:‘一个人在职位上能施展其才能,便就其职位。不能,就不就其职位。如果瞎子遇到危险,助手不去扶持;瞎子要摔倒了,助手还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如果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应该责备谁呢?”
冉有只好解释道:“颛臾国城墙坚固,离季孙氏的封地又近。如果季孙氏不把它占领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患。”孔子听了更不高兴了:“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一定要另找借口掩饰的态度。我听说: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封地的大夫,都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太少,只担心社会不安定。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国内太平就不觉得人口少;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如果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么便发扬仁义礼乐去教化他们。如果他们来了,就要帮助他们安心。你和子路虽然辅佐季孙氏,但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不用文治教化吸引他们;国家支离破碎,你们不竭力保全,反而想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恐怕季孙氏的忧愁不在颛臾国,而在国君宫室的萧墙内啊!”
孔子不仅看穿了季孙氏的野心,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国的祸乱源头,正是把持朝政,以季孙氏为代表的卿家贵族。果然,鲁昭公在位时,季平子(季孙氏的宗主)的飞扬跋扈引起了他的极度不满,便想联合与季孙氏结怨的其他贵族,讨伐季平子。交战失利后,鲁昭公逃往他国。季平子则趁机摄行君位,俨然已是鲁国君主。
季平子死后,他曾经的家臣囚禁了季孙氏新一任宗主季桓子,通过掌握季孙氏的家政,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他就是《论语》中的大“反派”——阳货。
——整理自《论语》
你知道吗?
1.颛臾国的创建者太昊又名伏羲,是传说中东夷部落首领之一。他的形象与神话中的创世神——伏羲氏合并,成为东方祖神。女娲氏就是他的妹妹。颛臾国的命运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在当地县志上提到两种说法,一种是季孙氏讨伐颛臾国,却没有成功。后来,顓臾国被秦国所灭;另一种是季孙氏讨伐颛臾国的计划受到孔子的强烈反对,最终没有实施,但颛臾国依旧被秦国所灭。
2.季平子后来跋扈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按照当时宫廷中的礼乐制度规定,周天子可以使用64人的舞乐队,鲁昭公可以使用48人的舞乐队,季孙氏可以使用32人的舞乐队。但是季孙氏公然使用了64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