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特点

2019-07-05 18:43宋世超李娟张玉阳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就业观艺术类毕业生

宋世超 李娟 张玉阳

【摘 要】随着艺考大军的日益壮大,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加入艺考大军,随之而来的则是艺术类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2018年9月我们迎来了千禧宝宝的大一新生,十年间,统计显示90后毕业生目前已有六届本科毕业生,三届研究生毕业生。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显然已成为社会就业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足90后艺术类毕业生的自身和特点,更好地促进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90后;艺术类院校;就业;对策

近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而媒体上却频繁报道处“就业难”“用工难”,让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感受到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同时做出各种缓解就业的政策,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体现就业压力的增减。与此同时近几年毕业生数量的激增,高校毕业生毕业的数量从2013年至今每年达到700万左右。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艺术类毕业生又该何去何从?

一、“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新兴的产业和行业层出不穷,不断扩充就业岗位数量,学生在就业浪潮中更加自主和独立,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和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良好心理。目前,针对“90后”大学生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群体中的主要力量,现在就业出现的难点和痛点在于这一群体当中,而艺术类学院毕业更是跻身到就业困境前列,例如人才市场开展的每次招聘会活动,其实际解决就业现象并不乐观,同时现场签约成功率和后期签约数量也是少之又少,立足我校一所以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主,艺、文、工、管、教等多学科兼容的民办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在校师生近两万名,每年冬季、春季学校会组织大型招聘会和专业专项招聘会,但成功签约率相对不高。“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与“70后”、“8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存在着很大差异。“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性格更加自主,生活更加独立,选择更加自由,向往独立空间创作和工作。

二、“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就业功利性意识较强、职业规划性意识薄弱。“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更加在乎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交通便利等方面内容,而忽略就职公司的文化、制度、发展前景等相关主要内容,同时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无法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去考虑问题和看待问题,甚至对于“加班”等相关敏感话题,更是以利益为前提,不考虑付出的多少,而考虑得到的多少。因此,导致部分“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养成攀比和享乐的风气,未养成艰苦朴素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危机意识淡薄,大部分“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具有较理性的就业观,但在工作一至两年后,部分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对模糊,未能更好的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助力。

(二)盲目自信,能力欠缺。“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大部分未能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部分“90后”藝术类院校毕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但是,最终未能满足和符合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和技能。大部分毕业生沿用高中时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不重视专业的日常实践和相关技能训练,更加偏于理论学习和研究,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同时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三、改善和促进“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就业的措施

(一)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良好的就业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和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渗透到其中,让学生从入学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积极开设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严谨地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和行动计划。随着学业和专业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在大二学期,组织学生对相关专业进行社会环境分析、地域经济环境分析、家庭环境分析、国家政策分析和地域文化环境分析等内容,更加便于学生清晰和明确就业方向和行动目标。在大三期间,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积累社会资源,并开设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学生整合自身资源,找准社会商机,学习并制作创业计划书并付诸于行动,以便于更好地找寻学生就业方向和渠道。在大四期间,培养学生求职和面试技巧,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不断尝试角色的转变,更好的进入社会。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培养,更加利于“90后”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就业。

(二)搭建实训平台,提升实践能力。学校积极搭建平台,转变育人发展理念,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积极增加学校实践平台的投入和建设,不断拓宽学校实训基地,同时严格把关实训基地的质量和数量,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优化设备审批手续,增强学生实践课时,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各级比赛,学生在比赛中也得到不断的成长和历练。赛事的参与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实战演练,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参赛学生与其它高校参赛学生同台竞技,形成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优良赛风,赛后思考,找到自身不足,不断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鞭策,立足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能力,积极进行优良的改革措施,让学生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长,以赛促进。培养学生既要掌握理论高度又要注重实践能力。更好的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毕业生。

(三)家、校、企合力,开创合作共赢。学校、家庭、企业三方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家庭配合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学校积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优质毕业生,企业通过员工反馈给家庭,一个良性循环,需要每一个环节尽全力的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达到最好的共赢。家庭做好家庭教育,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家庭教育的结果。学校做到全方位,全员育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学生顺利就业。企业做好反哺学校和家庭的能力,通过前者的努力变成有价值的体现,更好的推动前者的运行和发展。

总之,“就业难”目前社会压力相对较大,如何更好的帮助和助力毕业生就业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业问题关乎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们应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就业途径和方法,完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解决“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90 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18~19

[2] 曾燕波.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与政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9):24-30

猜你喜欢
就业观艺术类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