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强省战略下布依族古歌中生态教育观的现代探究

2019-07-05 18:43郭田园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郭田园

【摘 要】布依族古歌中的生态教育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双重影响下产生的,渗透在布依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民风民俗、民居建筑、思想意识等方面,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为布依族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同时也为贵州生态强省战略实施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生态强省战略;布依族古歌;生态教育观

一、生态强省战略下探究布依族古歌中生态教育观的重要性

1、传承和弘扬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7个世居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的精神文化。历史上,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闭塞,他们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很多文化遗产如布依族古歌等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融入与冲击,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弱势,日渐衰微。同时由于传承主体观念及行为的变化、对古歌深意的展示不够、传承和保护方式缺乏创新等,导致布依族古歌传承的民俗基础正在被消解、传承的空间被压缩。因此,如何保护、继承、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2、对布依族生态教育观的思考与反思

对布依族少数民族文化去粗取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布依族族先民因其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布依族古歌中也充满了迷信、神秘的色彩。因此,我们要对布依族少数民族文化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使其焕发新生。

3、推进生态强省的战略实施

挖掘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在当前全球生态教育的背景下,对布依族古歌中的生态教育观进行继承和扬弃,提出对当今发展生态教育的现代启示,以及充分调动公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最终推动贵州生态强省战略的实施。

二、布依族古歌中的生态教育观点

1、“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會,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其中深厚的哲学理念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布依族古歌是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呢?即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在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观念里,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护佑布依人的神灵,不能随意侵犯山神、树神、土地神等。在许多布依族村寨依然保留着祭祀这些神的习俗,山神、树神、河神都是布依族人民祭祀敬畏的对象,正是这种敬畏之心,布依族人格外重视对自然的尊重爱护,因此在许多布依族村寨依然保持着山清水秀的原始生态景观。

2、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

布依族先民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行为,是基于他们对这些崇拜对象的敬畏心理,是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布依族古歌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可以沟通人神,实现“人神交通”。i费尔巴哈说:“人的生命和生存说依赖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 ii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布依族先民主要生活居住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一带,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布依族先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有高山、深谷、溪流、树木,因此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布依族先民崇拜敬畏的山神、河神、树神、土地神等等一系列自然之神。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能力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人们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布依族先民凭借天马行空的高超想象力,把自然现象做出了生动活泼的幻想。自然崇拜、实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以及万物有灵论等宗教思维便由此发轫,这也是布依族先民创作布依族古歌的最早始因。iii在古歌《十二个太阳》《洪水潮天》《赛胡细妹造人间》《辟地撑天》中的英雄人物如翁戛、补杰、盘古等,这些英雄人物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布依族先民的杰出代表。他们拥有与常人无异的外形、思想与行为,是“人化的神”,即“人神杂糅”。人神的平等交往,天上与人间、神与人相同相通,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明显的界限。 iv

三、布依族古歌中的生态教育观探究

当走进布依族村寨,引入眼帘的是青翠的山林,清澈的溪流,正如诗歌描述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此优美宁静的布依村寨,不禁使人心旷神怡,心情愉悦。布依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住,景色优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而这一切的美好主要归功于布依族古歌中所蕴含的生态教育观

1、稻耕习俗中的生态教育观

布依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农耕稻作文化,如独具特色的粮仓、先进的灌溉引水工程、生产生活经验、生活观念等一系列包含生态教育理念的文化。布依族古歌《种棉歌》、《开田歌》、《薅草歌》、《插秧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布依先民劳动的场景。布依族古歌围绕布依族稻作文化这一中心,从爱惜粮食、农业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生存法则方面阐述了生态教育观。

(1)爱惜粮食

古歌《茫耶寻谷种》讲述了主人公茫耶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谷种,最终人们有了粮食作物稻谷。通过传唱布依古歌,教育布依族人民常怀感恩之心,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坚决避免浪费粮食的行为。

(2)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布依族人民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古歌在劳动中产生,同时布依族古歌也记录、传播着一代又一代布依人民的劳动经验。如针对稻谷的选种、种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布依人民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经验,根据自然万物运作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促进了稻耕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歌《造千种万物》中记录到:“······哪个来开田?哪个来开河?翁戛来开田,翁戛来开河,开田种五谷,开河引水灌禾秧。······谷种哪里来?翁戛去取来。翁戛老人家,爬上谷山岩,取来稻谷种,簸净用筛筛,撒在水田里,谷种发芽把秧栽。” v这首古歌讲述了要有好收成,首先要辛勤付出劳动,开垦田地,挖水渠,造田造地,有了好田好地,才能有好收成。在世代传唱的布依族古歌中,布依族先民教导后代农业是生存之本,通过传承生产经验,提高稻耕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的生存法则

俗话说“山吃山,靠水吃水。”人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要遵循一定的生存法则。在布依族先民的传统观念里,渗透出宜猎则猎、宜渔则渔、宜农则农的生存法则。古歌《造万物歌》中唱到:“翁杰造成天,翁杰造成地。地下只有一种泥,地下泥巴只有一种色,翁杰才来造泥巴,造成五种泥。造成黄泥粘大地,造成黑泥好造田,造成泥沙好做坡,造成灰泥好开荒,红色泥不好,翁杰造的少。” vi反映了布依族先民教诲后代子孙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法则,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2、丧葬习俗中的生态教育观

古歌《构地》(坟地)中唱到:“······为埋老人我们来这里,为埋老人我们挖一堆两堆,为埋老人我们转一处两处。留一处栽菜,留一处栽麻,留一处栽蒜,留一处做园子,留一处养牲畜,为埋老人我们挖这里,为埋老人我们转这里。······vii古歌反映了布依族先民教诲后代为老人选择坟墓,要全面综合考虑,既要风水好,同时也要保护好菜地等农业生产所需地。因为在布依族居住地,耕地是稀缺资源,因此布依先民告诫后人要重视保护良田,为子孙后代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

3、布依族民居中的生态教育观

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中也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态教育观。干栏式建筑是布依族的典型民居,据《北史·南僚传》记载,布依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式民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减少耕地的占用。古歌《况德方》唱道:“我家房屋如鸡棚,我家房屋是苦蒿杆。上家有马店,下家有马房,中堂有客厅。” viii相比较平房建筑,干栏式布依民居在减少耕地使用的基础上,实现了居住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布依民居是多占天少占地,多留土地种谷米”,反映了布依先民培养子孙后代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4、布依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教育观

通過反复吟唱古歌,布依人民在布依族古歌的熏陶下不仅掌握了生产生活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增强了生态意识。

(1)以和为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观念里,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护佑布依人的神灵,不能随意侵犯山神、树神、土地神等。在许多布依族村寨依然保留着祭祀这些神的习俗,在古歌《坝兜埃止》(唤山神歌)唱道:“······你儿也在窗口唤山神,唤山神于世间的古藤,唤山神于寨边的古树······唤森林神河坝神,唤远神近神,我唤山神古藤,我唤世间古藤神······我唤寨边古树神,树神就归寨。······” ix其中的山神、树神、河神都是布依族人民祭祀敬畏的对象,正是这种敬畏之心,布依族人格外重视对自然的尊重爱护。布依族先民在思想意识中对后代子孙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一言一行中都包含着生态教育的意识,布依族先民教导布依族人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关注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2)“放火烧山,祖宗不安”的文化认同

通过吟唱布依族古歌,一代又一代的布依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观念的塑造。这种观念维系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规范人的行为。布依人视自然、鬼神、图腾、祖先为崇拜对象,在自然崇拜中,形成了“放火烧山,祖宗不安”的共识,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下,布依人格外重视教导每代布依族人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布依族才有了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优良环境。

四、布依族古歌中的生态教育目的

1、尊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首要态度

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凌驾与自然之上。古往今来,布依族世代都始终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古歌《安王与祖王》唱道:“鱼是你家舅爷、鲶是外公外婆。” x反映了布依族认为鱼是自己的祖先。正是在布依族的多神崇拜观念下,布依人格外重视保护自然界中的万物。在祭祀中,人们视鬼神、祖先、自然、图腾为崇拜对象,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们生产生活的一切资料都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共融共生,休戚与共。

2、善用自然,抗击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多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面对天灾,布依族先民并没有屈服,相反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不畏艰险的毅力,团结率领民众,共同征服恶劣的环境。在古歌《十二个太阳》描述了补杰领导布依族人民利用泥土、筛子造太阳,历尽千辛万苦造了十二个太阳,但是十二个太阳不听补杰安排,“他们图好玩,他们图热闹,一个约一个,十二个一道,同起又同落,从东向西跑,好比烈火烧”。xi补杰劝告民众不要心焦,他把天上的太阳射落,最终留下一个照白天——太阳,还有一个因为“落在牛滚凼”成了月亮。面对干旱,布依族先民不畏险阻,勇于抗争,为后世之楷模。布依族古歌中记录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布依人继往开来,顽强奋斗,在灾难面前,顽强拼搏,坚持不懈,与自然灾害抗争。

五、生态教育的现代审视

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先民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产,其中包含着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的价值。在近代工业化的到来,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这严峻的形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布依族村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是依靠布依族先民通过口耳相传的古歌,教育后代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子孙后代造福。正如黄德林老先生说倡导的“树立人神同源、共生和相通的的文化生态价值观”。xii贵州布依族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价值观是布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一种生活规范和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这是更好的反映贵州布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习俗、资源、技术的有力证明。

但同时,古歌中也有迷信愚昧的成分,如鬼神观等落后思想,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进步。因此我们对布依族古歌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对腐朽落后文化进行根除,弘扬其中优秀的文化因子,使古老的布依族古歌重新焕发新生,为当代生态教育提出启示。布依族古歌作为布依族起源和发展的一部史诗,通过对其生态教育观的现代探究,有利于继承和弘扬贵州布依族生态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加大对布依族生态建设的保护,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最后,通过对布依族古歌中的生态教育观的分类整理,形成系统完善的布依族生态教育体系,基于生态教育,采取积极的举措,提高布依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特色文化。

注释:

i 黄德林.文化生态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生存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1页.

ii [德]路德维奇·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8-439页.

iii 黄德林.布依族古歌的宗教性及其社会价值[J].上海市社会科学学院学报.2012:第47页.

iv 康家伟.布依族古歌中的原始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12月:72页.

v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民间文学资料》(第45集),1980年,第28-30页.

vi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vii 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古谢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220页.

viii 望谟县民族事务委员會、布依族叙事诗:向德芳,1989年,第11页.

ix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古谢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215页.

x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民间文学资料》(第45集),1980年,第1-28页.

xi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民间文学资料》(第45集),1980年,第4-10页.

xii黄德林.文化生态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生存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3页.

【参考文献】

1、 康家伟.布依族古歌中的原始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12月:71页.

2、 黄德林.文化生态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生存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3、 [德]路德维奇·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8-439页.

4、 黄德林.布依族古歌的宗教性及其社会价值[J].上海市社会科学学院学报.2012:第47页.

5、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民间文学资料》(第45集),1980年,第28-30页.

6、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7、 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古谢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220页.

8、 望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布依族叙事诗:向德芳,1989年,第11页.

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民间文学资料》(第45集),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