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
【摘 要】人的发展是一切理论研究的终极关怀,是所有科学理论的灵魂指向,是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一直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事业,汲取前人的思想智慧,丰富人的发展理论内涵。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职业化不断加剧,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是当今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历史变革,既为每个人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加剧了每个人的生存压力。理清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本源与生成脉络,对于提升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一、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本源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本源可以追溯到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出现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对于人的发展问题的思考从未中断,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其社会发展程度相对应的具体的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追问、自我完善的过程。“斯芬克斯之谜” 1的本质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人是什么”懵懂式的追问,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早期启蒙。在《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一系列神话故事中贯穿其中的是对事物本源与本质的思考,在与神的对话中探索着人类自身的命运。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上,希腊时期众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人的追问,构成了早期人的发展问题的启蒙。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统治了整个世界,人性受到了压制、人的思想受到了钳制,处处都是对人的否定。之后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性得到了张扬,尤其肯定了人的理性。此后,人的理性占据了西方文化的主场,社会契约思想得以产生并发展,洛克、霍布斯等人认为社会契约正是人类理性的合理运用。理性主义人学在康德那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确立了人的至上地位。人类理性在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演变成“绝对精神”,“绝对精神” 2不过是“伪装了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发展问题转化成自我意识的自我演化,是一个头足倒立、上下颠倒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的发展问题等内容庞大的“人本学体系”,虽然基本立场是唯物主义的,但并没有脱离早期自然哲学的直观性。马克思正是在充分吸收这些哲学前辈的思想养料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最终逐步形成关于人的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生成脉络
梳理马克思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可以将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生成脉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理论准备阶段:从手段到目标
马克思对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问题思考从未停止过,始终给予其极大的关切,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是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能为他人带来幸福以及自己从事这份职业是否会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让他人感到幸福是才是实现自己人生幸福的手段。“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3,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完美”。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他恰恰发现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在哲学史中的革命精神,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最大的贡献在于原子论方面與德谟克利特有原则性的区别。“原子偏斜学说” 4,是对原子运动形式要么直线运动要么彼此排斥而相互冲撞的革命性补充,马克思揭示了原子偏离运动更深层次对“宿命论”的排斥以及对于发挥个人自身能力的肯定的意义。马克思从社会运动和个人生活两个角度阐发了“原子偏斜学说”对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革命意义,“定在”就是人们生活的客观社会关系,自由并不是任意而为,在客观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直面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从经济物质的角度出发剖析社会现象,实现了从理性、绝对精神到经济、物质利益的转变。马克思认识到在社会问题表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利益集团的物质利益。马克思认为法律不再是纯粹意义上“人民自由的圣经” 5,反而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物质利益集团的保障,尤其是贫困的人民捡拾枯枝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行为更是让马克思看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所谓自身合法权益的罪恶面目,马克思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人类精神自由的人的发展观,意识到物质、经济利益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德法年鉴时期,进一步从物质层面探讨人的生存与发展,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转变了以往的研究视角,从宗教问题背后的市民社会中去研究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差异,指出鲍威尔将犹太人解放与政治解放等同以及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等同的错误认知,揭示出个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不同存在表现是犹太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基督教国家中犹太人的政治诉求得不到回应与保障,而基督教国家机构通过法律进一步限制犹太人的权利,马克思认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社会物质与政治层面实现犹太人与基督教信徒的平等。马克思更清楚的看到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应该从经济政治的根源上推动人类解放的进程。马克思从德国社会现实中的人出发,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人的解放过程就是“人的完全丧失”到“人的完全回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形成的是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自身的解放运动实现社会任何阶级的解放,取消任何阶级之间的统治,以实现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
(二)初始萌芽阶段:从抽象到现实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已经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但是如何实现从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思考到立足于现实进而展开理论活动的转变,是摆在马克思面前比较急迫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探讨人与社会的发展,开启了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的新视角。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直接促成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异化理论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问题,通过分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真正的发展必须消除异化劳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的分析,来解释异化劳动存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的存在,进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出资本主义与异化劳动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在意识到对人的异化方面问题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就必须跨越异化劳动的阶段。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意识到探讨人的发展不能带有一点点的抽象性,既不能对人生活的世界进行抽象思考也不能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抽象思考,必须从人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出发展开对人发展的探讨,在具体的历史中、在特定的环境中研究人的问题。虽然“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还没有制定出来” 6,但是在摆脱抽象性的思考上更加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三)科学形态阶段:初创唯物史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费尔巴哈的大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认为费尔巴哈对人的能动性的理解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之上的,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从人的社会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阐发人的“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从根本上区别了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从自然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马思思实现了研究人与人关系新视角的转变,成功的避免了费尔巴哈式研究人的问题所带有的抽象性,将人的发展嵌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中,阐释了历史中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了实践是实现人发展的根本途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核心观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唯物史观这一崭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由此诞生。马克思通过“纯粹经验的方法”确定了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原点和落脚点。具体历史条件下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形成的社会实践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四个要素,一是人类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为了满足第一生活需要所产生的新的劳动工具而进行的社会再生产,三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类“种”的延续,四是在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这四个方面从现实中的个人出发,从最基本的社会生产进行理论阐释,避免了费尔巴哈从个体与类本质研究的抽象性。马克思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7的主张,整个社会革命化即是由现实中的个体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对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把握,从而达到“把个人自由运动和发展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的状态。《共产党宣言》是唯物史观形成后,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运动起草的的第一个政治性纲领,在文中提出无产阶级运动的终极追求在于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人人自由发展是人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的自由發展是社会生产的目的。
(四)理论成熟阶段:娴熟运用唯物史观
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宏大的历史分期角度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8,人的发展三大理论形态是从作为历史主体人的角度区分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人的异化状态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步消失,现实的个人会不断克服异化状态进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以及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最为重要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本质,认识到社会就是“个人彼此发生联系的关系的总和”,社会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织起了社会关系的大网。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将历史看作“过程的集合体”,历史中的个人也是在不断的生成中,进而指出“自由支配时间”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摆脱“经济必然性”对人的奴役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6.孙伯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卷)[M].南京,2004,8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