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研究

2019-07-05 18:43韦柳靖覃军巧霍虹伶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发展现状

韦柳靖 覃军巧 霍虹伶

【摘 要】广西壮族山歌文化是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和集大成者。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社会流行音乐的冲击、以及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方式单一,演唱内容与形式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缓慢。调查着力研究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途径,通过将山歌文化与现代人们的审美习惯相结合,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促进山歌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文化传播;壮族山歌;发展现状;传承与创新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是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和集大成者。对于广西壮族人民来说,山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同时,随着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和武鸣“三月三”歌圩的顺利举行,近年来,人们对壮族山歌文化也越来重视。文化传播学中传播效果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认知层面的效果。壮族山歌是广西人民的文化瑰宝,歌仙刘三姐成为广西壮族山歌的一个符号;传播的第二个层面是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壮族山歌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和发展,2018年11月大型舞剧《刘三姐》在香港成功演出,展现了新时代壮乡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崭新面貌,让中外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传播效果的第三个层面是行动层面的效果,“三月三”民歌节成为广西壮族人民独有的节日,“印象·刘三姐”成为广西壮族山歌的文化品牌,广西宜州、南宁武鸣、桂林等地区政府举办相关山歌活动,广西政府和人民都在对壮族山歌的传承做出实际行动。

(二)调查目的

现如今壮族山歌的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人们对山歌的认知层面和人们想要传承和发展壮族山歌的心理和态度层面。本研究通过观察与分析广西壮族山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流行文化的大背景下广西壮族山歌发展缓慢、壮族山歌传承人日趋老龄化、人们对壮族山歌的了解愈来愈少等问题)并提出了壮族山歌传播的创新策略,旨在通过传播方式的创新让壮族山歌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在促进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提升广西的知名度,不断将壮族山歌走出大山,走向国际大舞台。

(三)调查方案

本小组成员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梳理,立足于实践调查,以广西南宁市、宜州市、桂林市三地(南宁武鸣伊岭岩风景区、宜州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故里、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桂林印象·刘三姐)为研究对象,对壮族山歌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采用访谈法(对三地市民、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主任、三月三杂志社总编辑进行采访)、抽样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并整理相关材料,提出对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二、调查过程及分析

(一)实地考察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小组根据既定的调查计划和目的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考察活动,以下是调查地点和结果的解释分析。

(1)南宁武鸣伊岭岩。伊岭岩位于武鸣县境内,距南宁市郊18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伊岭山寨以纯朴的民族风情、古朴的建筑,多方位、多视角艺术再现了源远流长的壮民族文化,伊岭山寨景点有:唢呐迎客、竹杠舞、山歌对唱、品尝民族风味小吃、壮家作坊、壮家酒坊、观看壮族扁担舞等。

(2)下枧河流域。下枧河流域传承的壮族山歌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3)刘三姐故里。刘三姐故里景区位于宜州市城北区,由贯通市区的龙江河段与刘三姐乡的下枧河段交汇而成。刘三姐故里景区将刘三姐的文化资源都整合在一起,景区旅游项目众多,便于大众了解壮族山歌文化。

(4)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工作的机构,一般不对外开放,所以网络上关于此机构的信息资料较少。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通过培养年轻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加强地方民族艺术节目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将宜州刘三姐歌谣文化发扬光大。

(5)《桂林印象·刘三姐》。《桂林印象·刘三姐》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之核心工程,也是全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以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化为中心的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人的感受。自2004年3月公演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千万,已成为广西旅游的活名片。

(6)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广西三月三杂志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三月三》壮文版、汉文版杂志。三月三杂志社的社长覃祥周先生兼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广西山歌“歌王”,致力于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工作。

(7)武鸣壮校。这是位于武鸣县上的一所高中,秉持彰显特色、锻造精品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致力于发展成广西一六、国内外知名的精品民族高中。这所高中重视文化教育,同时牢记社会使命,响应政策发扬名族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武鸣壮校中开设了民族班级,即专门授予壮族文化与山歌的知识。武鸣壮校与其他开设民族文化班级的学校相比,师资队伍更为雄厚,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更为成熟。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现状,本小组开展了《关于广西壮族山歌普及度和认知度调查问卷》的调查,以廣西18-65岁年龄段的人民群众为调查目标人群,在宜州中山公园、下枧河流域附近、桂林阳朔西街等人流量较多的地方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50份,有效问卷占90%。我们将这450份问卷全部用于数据分析,运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从收集到广西人民群众的反馈中分析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现状,总结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的策略,促进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创新与传播。

(1)人们对广西壮族山歌的了解愈来愈少

由上图可知,在对大众了解广西壮族山歌的情况来看,48.8%的群众对壮族山歌的了解很浅,对山歌的记忆只停留在听过山歌,看过山歌比赛,而35.2%的群众对壮族山歌不了解,只有4%和12%的群众是很了解或是比较了解壮族山歌。可见壮族山歌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人们对广西壮族山歌的了解愈来愈少。壮族山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流行文化趋势愈加强烈的冲击下,人们更热衷于关注大众化的新鲜事物而对对广西壮族山歌的关注慢慢减少。广西为传承和发展壮族山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宜州市运用“刘三姐故乡”这一特色打造了一些相关元素的旅游景区,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但是游客们了解到的东西趋于表面,只是让游客感受到当地山歌的氛围,不能很好地体会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内涵。大多数人只是知道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来到宜州旅游放松,极少数人领悟到宜州壮族山歌是文化瑰宝,需要将其传承和发展。人们对传统壮族山歌的保护意识薄弱让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困难。

(2)广西壮族山歌受到严重冲击

由上图可知,喜欢听流行音乐的群众占比93.33%,现在的人们听流行音乐更甚于壮族山歌,而民俗音乐只占40%。现如今,接受了新时期教育的年轻人更愿意听流行音乐或是摇滚乐,慢慢地对传统山歌的了解少之又少;热衷于广场舞的大妈们更偏爱于用时尚流行音乐而不是用广西特色且独有的传统壮族山歌做伴奏;电视、网络传播等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更愿意追求流行时尚文化和更快捷的生活方式,而很少有人愿意慢下来欣赏传统壮族山歌,感受其中魅力。人们渐渐冷落了壮族山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比民俗音乐,人们更喜欢听流行音乐。然而生活中,特别是青年群体,从小就很少能接触和学习壮族山歌文化,对壮族山歌文化自然不甚了解。虽然广西政府会举办一些重大的节日欢庆活动,如请优秀的传承人队伍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培训,举办山歌比赛等,但是并没有将其常态化。为了传承和发展壮族山歌,政府部门会针对壮族山歌制定相关计划和政策,但有些具体保护措施不能落到实处,缺少创新的想法和实际的保护政策,致使壮族山歌还不能实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三)广西壮族山歌传承日趋老龄化

24%的群众认为广西壮族山歌目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并出现了断代,62.4%的群众认为广西壮族山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目前还是有继承人,2.4%的群众认为没受到多大冲击,还有11.2%的群众不清楚广西壮族山歌目前是否有传承危机。认为壮族山歌受到冲击的群众超过半数。通过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历史调查和收集人们对壮族山歌的了解情况,我们发现人们对山歌的需求原因有以下几点:(1)转换心绪,休憩的手段。人们通过唱山歌来调节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愉悦和放松身心。(2)社交的手段。山歌的传唱以情歌为主,以歌代言,以歌会友。(3)壮族人民的文化瑰宝。壮族山歌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深厚,父辈或长辈将编唱山歌的技巧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不仅是壮族人民所必备的技能,更是壮族的文化符号。但随着时代发展,加上流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青年群体更愿意通过听流行音乐、刷抖音、玩微博等方式进行娱乐和社交,渐渐弱化了壮族山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壮族山歌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老一辈歌师相继离世,使壮族山歌也随之而去,这让壮族山歌难以继续继承与发展。壮族山歌仅仅只停留在老一辈的人的记忆中,并没有进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山歌传承日趋老龄化让广西壮族山歌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结论与建议

人们对山歌的需求体现了人们对壮族山歌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将壮族山歌继承下去。但是如今壮族山歌的传承方式依然局限于以对歌形式和以歌本为载体的形式进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传播方式显然封闭而又脆弱。针对上文壮族山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小组成员通过将山歌文化与现代人们的审美习惯相结合,制定出以下传播策略:

(一)政府加大对壮族山歌的投入,推动树立文化自信

壮族山歌文化因其提供维系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情感和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文化成分, 渐渐被纳入政府关于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行为, 以及普查、抢救、保护和开发等一系列的实践工作中。[1]壮族山歌能进行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壮族山歌的资金支持,如对广西旅游部门、文化部门的资金支持,推动广西壮族山歌更好更快传播,同时带动广西经济发展;定期举办山歌比赛,为参加山歌比赛的主办方、参赛者适当的补贴,并给予获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选出优秀的“歌王”,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出版优秀壮族山歌的書本、歌碟,推动全民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当然,壮族山歌的传承不能仅仅只靠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广西人民群众参与到壮族山歌的保护工作中。如组织合唱团到各地进行山歌比赛增强对壮族山歌的自豪感;在各市各乡各县举办歌王争霸比赛来增强群众对广西壮族山歌的热情;发动喜爱壮族山歌的民间组织积极主动地发展和传承壮族山歌,带动人民群众树立对壮族山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积极参与壮族山歌的保护工作当中,深入了解壮族山歌文化,学习和感受壮族山歌文化中的魅力,不断扩大壮族山歌文化保护组织的数量,让壮族山歌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各地,走向国际大舞台。

(二)借助新媒体,创新壮族山歌的传播形式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用户的社交、互动需求, 在移动互联环境下, 这些需求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2]古代的技艺传播是父传子或者师傅传弟子,但现在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用1秒不到的时间就可以把一条消息发送给别人,传统技艺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可以创新。深度挖掘和积极抢救优秀壮族传统山歌,并用现代化的音像设备记录和整理出优秀的壮乡原生态山歌,是当前壮乡音乐研究者传承和发展优秀壮族山歌最基础的任务和最有效的办法。[3]壮族山歌的传承不能仅限于口头相传,我们更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如:壮族山歌的传承者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搜寻更多其他民俗文化的精髓亦或者新鲜潮流的东西与山歌结合。例如中国有嘻哈、广西有桂剧等节目,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壮族山歌当中,创作出壮族山歌的“新面孔”。最近兴起的“网络歌圩”也是一种山歌传播方式。“网络歌圩”灵活、传播速度快、山歌种类颇多、省钱省力等特点受到喜爱壮族山歌的人们偏爱。不需要见到彼此,使用手机中的社交软件即可以对唱山歌,相互交流情感。

(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壮族山歌的教育传承

“民间故事还有这样的使命, 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 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 激起他的勇气, 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4]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中对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有过明确的阐述。由此可见,壮族山歌是广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山歌文化的传承不能使其老龄化、出现断层,壮族山歌的继承与传播仍要靠人们的努力,不让山歌停留在人们的回忆里。山歌功能与价值在于培养出更多的山歌的传承人和山歌的爱好者, 一年一度的山歌比赛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歌的发展。[5]可以从以下方式加强壮族山歌的教育传承:在中小学,可以将壮族山歌元素写入音乐课本当中,让中小学生对壮族山歌感兴趣并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课程课时,增强中小学生对壮族山歌的热情;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会唱山歌的优秀山歌传承人进入课堂进行壮族山歌教学,加大对教室在壮族山歌的乐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在壮族山歌这方面的音乐素养,让壮族山歌不断得到保护和发展;通过组织壮族山歌培训班、到相关壮族山歌传承培训中心(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壮族山歌文化保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壮族山歌保护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与高等院校或是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密切合作,设置壮族山歌文化保护相关专业,培养一批壮族山歌文化保护专业人才,让传承人不断将优秀的山歌文化进行一代又一代传播,不断扩大了解并热爱壮族山歌的队伍。

(四)打造壮族山歌文化旅游品牌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增加,娱乐闲暇时间增多,外出旅游便成为了一种人们享受生活、体会不同风俗人情的一种娱乐方式。广西壮族山歌文化资源是壮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如宜州刘三姐故里、下枧河流域、南宁武鸣伊岭岩、桂林“印象·刘三姐”,虽然广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广西境内很多蕴藏壮族山歌文化资源地区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整合,没有较好地将山歌文化与当地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政府与相关旅游局应重视壮族山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依托对壮族山歌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节日(如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武鸣“三月三”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壮族山歌,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廖华力.主流与民间的共振: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的路径思考——基于凭祥市礼茶村的个案考察[J].传播力研究,2018,2(30):4-5.

[2]王绍忠,谢文博.“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移动视频直播发展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01):88-94.

[3]黄智斌.壮族山歌的研究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艺术评鉴,2018(01):85-86+115.

[4]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王克永.宜州山歌发展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8(04):26-27.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发展现状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