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翠
【摘 要】40年风云激荡,40年改革发展。秦皇岛电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发展、壮大,成为改革开放宏伟篇章的缩影,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收获了企业发展的丰富实践,推动了改革之路的不断向前。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实践
40年前,秦皇岛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率先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城市发展,电力先行,1991年,秦皇岛电厂应运而生,1996年,建成之后的秦皇岛电厂,成为京津冀电网的主要电源点,自此,点亮了渤海湾畔。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应电力发展和市场需求,秦皇岛电厂通过机制改革、创新管理、绿色转型、二次创业,经历了生产基建期的举步维艰,管理转型期的徘徊曲折,精益管理期的奋勇前行,再到今日的硕果累累,几代秦电人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发展之路。
一、计划用电 需求不足——在改革中孕育
19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在全国吹响,以港口、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一方面,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经济增长势头迅猛,另一方面,电力短缺,拉闸限电,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发展,1988年市区拉路限电次数比1984年增长了四倍,到1992年全市电力缺口高达30%以上。工业限电,农业缺电,人民生活盼电。
面对时代的呼唤,1990年5月,国家计委把秦皇岛电厂列为当年基本建设重点开工项目,设计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在全国电力建设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决定把秦皇岛热电厂建设成为“设计优秀、质量优良、投资省、速度快”打好华北电网翻身仗的“窗口工程”。
1990年12月20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秦皇岛电厂一期工程在23公顷荒草丛生的沼泽地上正式开工。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顽强拼搏,1992年11月14日,#1机组投入运行,时隔9个月,#2机組投产发电,在当时创造了奇迹。
为达到国内同类型新投产机组的最高水平,秦电建设者秉承“严谨务实、敢为人先”的作风,坚持“早参与、早介入、早做设备主人”的方针,加强岗位培训,主动参与设备监造,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300MW机组一比一全仿真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不懈努力,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均实现了“窗口工程”目标,其中,#1机组首年运行以7271小时、发电12.3亿千瓦时的成绩,刷新了华北电网同类型机组首年运行的最高纪录,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在计划用电的背景下,电力需求严重不足,为实现北京居民生活不拉闸限电,缓解京、津、唐电网严重缺电的局面,网局决定在全网实施“9511工程”。因此,秦电二期工程#3、#4机组先后达标投产,为“9511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标志着秦皇岛电厂一、二期工程全部竣工,至此,秦皇岛电厂加入全国百万电厂的行列,一颗璀璨的明珠升起在渤海湾。
二、政企分开 独立运营——在摸索中前进
1996年1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48号文,批准组建国家电力公司。1997年1月16日,国家电力公司正式挂牌。随着电力市场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电力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
而此时,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秦皇岛电厂被列为试点单位,探讨于1997年首家进行公司制商业化独立运行。为了跟上改革步伐,秦皇岛电厂不断强化经营管理,在计划、财务、物资等管理上,每月定期进行经济分析。多方争取优惠政策,审请政府批准了“万千瓦时发电量工资含量包干办法”,改善了经营环境,增强了企业活力。转变经营机制,通过“三改”精简机构,在减人增效的基础上,以电为本,大开力展多种经营做为深化企业改革。1998年1月1日,秦皇岛电厂开始以有限责任公司法人资格实行独立运营。
如果说,从基建到生产是一次自然的演进;那么,从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则是一次体制上的跨越。秦电人以成熟的心智、清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和科学的站位,逐步从生产车间式管理向经营实体管理转变。
然而,在奔向独立运营、争创一流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997年连续发生的“1.9”、“6.8”、“12.16”事故如三发重弹,将秦皇岛电厂安全生产击落低谷。一时间,职工群众情绪低沉,秦皇岛电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秦电人在反思和调整中,更加客观地认清了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机组状况的差距,坚定了“安全第一”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是一道必须通关的关卡。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就要从机构与制度的源头抓起,重新组建了安生处,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制度规定和奖惩办法,狠抓习惯性违章,检修作业和运行操作行为不断规范。实行“点检定检修”制,改进和完善了设备管理。实施规范化检修,推行检修文件包和质量监理制,贯彻ISO9002质量标准,创“精品工程”,提高了设备治理水平。严肃《标准操作票》和《标准巡检卡》的使用和考核,强化培训和运行分析,开发并实施了“机组运行参数实时考核系统”,提高了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已渗透到广大职工心中。2000年,秦皇岛电厂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比1999年减少13次,实现了3个安全生产100天,创造了公司历史上最高的安全记录,秦皇岛电厂安全生产步入了华北电网的先进行列。
1998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迈入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化进程。1998年8月26日,国家电力公司通过了《实行网厂分开建立发电侧电力市场的实施方案框架(试行)》,随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在华东和东北推行。
为提早适应市场竞争,秦皇岛电厂开始探索经营管理模式,致力于建立低成本运营体系。以资金管理为重点,开发了计算机资金管理系统,增强了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不断改进煤炭采购和煤场管理,降低了燃料成本。完善物资管理,从物资采购代理制、招议标制,发展到建立互联网商务网站,实行物资网络竞价采购,降低了物资采购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益,逐笔清理贷款,并采取“周周催收电费,周周制订现金支出计划,周周还本付息,周末银行存款结零”等办法,降低了财务成本。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招议标管理和合同管理,执行单项工程结算审计制度,严把外包工程结算关,控制了资金外流。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组建了“晨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足了电子商务等领域,为推进多种经营向外向型发展迈出了步伐。独立运作三年来,秦皇岛电厂经营成本逐年下降,资产负债率由初期的99.45%下降到2000年底的75.27%,并在2000年首次实现了对股东的回报。
秦皇岛电厂在历经艰辛,走过辉煌与坎坷之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01年7月9日,秦皇岛电厂通过国家电力公司批准,正式迈入了国内一流火力发电企业的行列。
三、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在发展中创新
2002年2月10日,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五号”文件的形式进入实施阶段,“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对试点进行了主辅分离、节能发电调度、大用户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等探索。
改革催生活力,竞争促进发展。随着国家电力新组建的两大电网、五个发电集团和四个辅业集团等11家公司的正式成立,国家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发电环节实现了“厂网分开”,引入了竞争机制,并将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电力需求也在迅猛增长,发电企业面临着保发电、促改革、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体制,秦皇岛电厂提出了“扎实工作,夯实基础,重心下沉,细化管理,争创一流”的20字工作方针,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完善,形成了具有秦电特色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平稳发展,管理创新取得成效,具有标志性的企业文化形象已成共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2000年,兼顾发电、供热两项重任,开始向秦皇岛市区供热,满足了市区1400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2004年,前瞻开展循环流化床技术研究和机组建设,确保了秦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两台机组的顺利投产、稳定运行。2010年,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坚持精益管理思维,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由电厂管理向电厂与市场并重转变。
2012年,秦皇岛电厂划归神华集团管理,在电力市场的竞争中,促进了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在国神集团“煤电一体化”战略的引领下,神华的产业链优势,保障低硫优质煤源是经营创效的“稳定器”,加之公司资产负债率低、临海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文化优势,秦皇岛电厂在集团内的各项工作始终保持领先,树立起“标杆”形象。
在秦皇岛电厂发展史上,这是又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实现由生产经营迈向资本运营的更高层次的跨越,完成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谋求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成熟,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二轮电改于2015年3月颁布了“九号”文件,主要内容是“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构建“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核心是建立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
秦皇岛电厂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生产运营呈现出主动作为、整体可控的良性态势。但也面临着电价下调、煤价上涨、电力需求下降,电力市场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存在的煤耗高机组小、远离负荷中心、运距远成本高、设备老化程度加重,发展空间受限等不利因素。
如何应对困难与挑战,在新一轮的电改中立于不败,秦皇岛电厂坚持以“1245”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统揽全局,牢牢把握“政治过硬、安全可靠、绿色低碳、成本领先、价值创造”20字管理方针,科学确立了“安全第一、环保优先、效益为重、稳定固基”的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员工,直面危机,开拓进取,共同担起老企业发展的重任,形成了一系列管理成果。
安全管理:做到可控、在控、能控。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发电企业的生命线,总结出“安全生产成于千人毁于一人”、“安全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否决条件”、“要我安全是关怀,我要安全是觉悟,我能安全是水平”等安全理念。深入研究先进管理方式,在网内率先搭建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三级预警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防范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红、橙、黄三级危险点预警机制,提高了安全风险防范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日-周-月”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持之以恒开展小型作业现场安全检查。实行“一证、一书、一手册”管理模式,促进了管理单位对外包工程的管控。
生产管理:建立规范化检修管理机制。实施检修文件包管理,把持续改进的、最新的检修工艺标准、工艺流程、安全措施、文明生产规范等内容整合成检修作业指导文件,不断改进升级,规范作业行为,引入检修监理,提高检修管理水平。实施检修一体化网络管理,建立公司、车间、班组三级检修网络并进行有机集成,一体化展现,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以点检定修为基础,实施状态检修,实施设备全寿命管理,通过设备状态的掌控,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延长设备运行时间,实现安全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了定期检修、状态检修、故障检修和改进性检修有机结合,避免了欠修和过修。
自主研发:自主开发锅炉防磨防爆管理模块,实现在线监测,预防指导、事后分析,超前掌握设备状态,有效控制非停的发生。在精细燃料混配系统应用方面,在综合分析电量、燃煤利润平衡点和重建边际效益的前提下,自主开发了燃料混配管理系统,实施发热量、硫份、灰熔点、湿粘度“四维”精细混配管理,根据机组负荷和煤种情况采取入炉前和入炉后两种混配方式,保证了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多效益”。
信息化管理:经历了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了集生产、经营体现秦电管理模式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发电企业规范化、精细化、流程化、信息化的管理构想,不断向数字化电厂迈进,走出一条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一体化”运作、“精益化”管理的创新发展之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公司生产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物资管理:围绕“以项目为中心、以有效儲备为基础、以保障生产降低成本为原则”的理念,在ERP管理平台、自动化仓库储备平台和晨砻网的采购平台上,着力整合和深化创新了计划、采购、储备、供应商管理等四大职能,以物资编码、计划、采购、储备、配送、VMI(供应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废旧物资管理等主要业务为落脚点,完成物资精益化管理模式下的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