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旦扎西
【摘 要】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我国深度贫困的集中地带。文章将通过国际公平贸易的视角研究嘉绒藏区的扶贫工作,力求通过国际公平贸易的实践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关键词】公平贸易;嘉绒藏区;扶贫工作
一、公平贸易的背景
公平贸易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一种在谈判、透明化和尊重的基础上促进贸易合作的一场运动,目的在于改善小型农业生产者的地位,促使贸易更公平的实施。公平贸易通过向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小型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好的贸易条件,确保他们的权利,并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以培养其社会良知,进而改变传统贸易规则。[1]公平贸易通过构建小农户——公平贸易进出口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供应链体系,以公平贸易最低价和社会溢价的方式让小农户(合作社)在获得生产利润的同时获得额外的收入,并将额外的收入进行生产工具改善,产品质量提升,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而推进生产社区的良性循环。
公平贸易的模式在危地马拉、墨西哥、肯尼亚、中南美洲、老挝、越南、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有丰富实践,通过咖啡、可可、香蕉、茶叶、特色手工艺品等商品的运营实现对当地生产社区的帮扶,不仅提高了贫困农民经济利益,还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发展。中国第一家获得国际公平贸易认证的是江西省婺源县的大鄣山有机茶农协会。该协会在向德国、法国、美国等国际市场出口有机绿茶时不仅可获得公平贸易最低价,每千克茶叶还可以获得0.5—1欧元的溢价。在开展公平贸易的4年里,该协会获得了50多万元的额外收入,当地茶农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将这些资金投入到教育、培训、小额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二、嘉绒藏区扶贫工作的困局
嘉绒藏区主要包括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阿坝州金川县、小金县等以墨尔多山为中心的横断山区,该地区主要生活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是四川省“四大连片贫困地区”中的高原藏区,属于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范畴。该地区的扶贫工作有以下几点困局:
(一)扶贫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社区自我扶贫能力缺失
嘉绒藏区地处横断山脉地区,各自然村落分布在大山之间且极为分散,交通、教育、医疗、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受地理环境影响比较滞后。在扶贫工作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主要用于通村公路,卫生院、文化室、活动室、乡镇中心校、便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异常艰苦或不适合居住的地区也实现了异地搬迁扶贫。但受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当地多数贫困人员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且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缺少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或者家庭遭遇突发变故就会再度返贫。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就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改善生产方式,更没有更多的财力关注子女的教育进而造成贫困的代际流转。还有一些少数的贫困户在长期的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改变意识,没有自我脱贫的能力和意愿。
(二)旅游资源集中于个别村落,旅游增收两极分化较大
嘉绒藏区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近几年打造一大批旅游景点,整个地区的旅游游客量也是逐年增加。以丹巴县为例,2017年入境旅游人数就高达950200人(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但游客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知名景点,旅游收入也主要以餐饮、住宿、门票为主,不能较好的实现由点及面,带动整个区域增收致富效果不明显。
(三)农产业发展距“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嘉绒藏区是藏区中的农区,居民多以耕种为生。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发展传统高山农业、现代种植业、中药材、食用菌、畜禽养殖等项目拉动当地增收,但农产业发展距“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有:一、嘉绒藏区地理环境多为高山峡谷,适合耕作的土地面积小且分布比较散,这导致了该地区的农产业发展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二、嘉绒藏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且产量不高。加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缺乏,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非常高。造成了该地区的农产品的供应不受保障;三、嘉绒藏区的农产品缺乏市场营销理念,没有产品的市场定位,也没有统一的品牌运营概念,导致很多农产品和其他同类产品竞争时没有优势。
三、公平贸易对嘉绒藏区扶贫工作的启示
(一)借鉴国际公平贸易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思路
嘉绒藏区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公平贸易的理念,围绕高山蔬菜、高山水果、高山花卉、野生菌等种植业;牦牛、藏香猪、野山鸡等畜牧业;虫草、天麻、红景天等药业打造公平贸易产品。通过公平贸易最低价和溢价销售的方法投入市场,在提高当地生产者收入的同时获得额外的收入,用于改善生产社区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让生产者积极的参与社区的民主决策和扶贫工作,摆脱“等、靠、要”的观念,让全员通过参与生产,提高收入,实现脱贫;通过开办各种技能培训提升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改善当地教育的软硬件条件,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改变观念,摆脱贫困的代际流转。
(二)挖掘地区特色文化,打造旅游产品公平贸易模式
嘉绒藏区位于藏汉过渡地帶和“藏彝迁徙走廊”地带,其文化极具包容性,并突出体现在该地区的宗教、建筑、服饰等方面,形成了该地区独有的嘉绒文化。该地区的扶贫工作应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在打造观光旅游景区的同时通过公平贸易的模式开发极具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通过公平贸易模式的构建,实现旅游观光和旅游消费的结合,从而增加当地的劳动分工的层次,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共享旅游扶贫的红利。
(三)通过公平贸易明确定位,拓展“道德消费”市场空间
公平贸易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它将过去简单的捐款和救济向贸易转变,是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通过公平贸易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实现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和反馈。嘉绒藏区扶贫工作中可借鉴公平贸易的模式,通过公平贸易打造通过公平贸易标签认证的产品,重新树立该地区各类产品的市场地位,将该地区的产品推向愿意支持嘉绒地区永续发展和附加值更高的“道德消费”市场中。
【参考文献】
[1] 任迎伟, 林海芬. 道德消费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公平贸易运行机理研究[J]. 当代财经, 2009(3):96-102.
[2] 刘琳子. 浅议国际公平贸易理念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互助贸易[J]. 财经界, 2015(11).
[3] 刘林, 杨龙, 吴本健, et al. 借鉴国际公平贸易理念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互助贸易[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72-177.
[4] 贾林昭,何照,高晗印.嘉绒藏绣公平贸易模式浅析——以丹巴县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