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尚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和防范灾害风险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而地震作为群灾之首,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研究分析我国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对其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21-0048-0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disaster risk prevention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earthquake is the first group of disasters,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t present, goo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talks about 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words: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引言
我國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是一个典型大陆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从1900年到2017年,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6级以上地震4次,7级以上地震0.6次。我国地震多为板块内地震,94%以上为浅源地震,容易对地表建筑造成破坏。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而大陆地震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大陆地震的死亡人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因此,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我们坚持不懈的重要任务。
1 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
1.1 基础能力日益提高
多年来,地震部门坚持将地震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纳入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中国地震局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文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其次科普机构和经费投入初具规模。截至2017年,中国地震局系统直属47家单位,有25家单位先后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专门机构。超过一半的单位连续多年将科普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另外科普队伍日渐壮大。截至2017年,全国专职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人员312人,专家473人,各地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培训班189个,培训科普人员近六万人。
1.2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全国各地持续推进科普基地和示范校建设,努力提高作品水平,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工作社会影响逐年扩大。一是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建成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96个,省市级基地397个,省级以上科普示范学校5488所。地市级地震部门也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先后建成大批地市级科普基地和示范学校。二是举办活动和材料发放数量较多。以2017年为例,全国共举办活动18767场,制作发放科普宣传材料1189.1377万册。
1.3 社会作用有效发挥
多年来,各地综合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帮助等措施,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积极探索科普社会化。通过与有关单位合作,引导和支持社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今日头条”、UI中国、“宝宝巴士”、东道设计学院等知名网站和企业通过宣传地震知识取得显著社会效益。首都师范大学、蓝天救援队、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等高校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特别是《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凤凰网等媒体的参与,给防震减灾科普增添了活力。有关领域院士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录制防震减灾科普节目,传播权威知识,社会效益明显。
2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短板和面临的挑战
2.1 缺乏顶层设计
多年来,各地防震减灾规划对科普工作进行了一定设计和安排,但都是作为震害防御的一项工作内容,没有对防震减灾科普进行单独的系统的谋划,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缺乏整体性,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专业研究机构缺失,产品质量层次不高,防震减灾知识供给远不能满足政府和公众需求,与公众和社会对地震知识的渴求差距大,顶层设计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2 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
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各级政府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的责任,但一些地方对防震减灾科普泛泛而谈的多、硬性要求的少,调门提得高、实际支持少,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积聚和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造成防震减灾科普规模不大、资源共享程度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致使防震减灾科普有能力没服务、有服务低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真正下功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
2.3 缺乏权威性优质作品
长期以来,公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少,知识性、趣味性不足;科技人员创作能力不强,科技新成果科普转化不力,原创精品缺乏,公众高度关注的知识点权威性不够,总体上呈现作品层次低、影响范围小、知识内容乱、制作缺少规范,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积极性,满足社会对权威优质科普作品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科普投入不足
目前,已经建成并开放的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较少,有些省份至今没有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在中小学校中的比例更低,只有不到1.5%,充分说明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一县一馆”目标的差距大,防震减灾知识信息化水平不高,尚未建成全国统一的数字科普馆,“互联网+地震科普”推进滞后,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应用亟待加强,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等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防震减灾科普投入有待全面提高。
3 关于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建议
3.1 制定科普工作顶层设计与规划
系统分析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要求和工作短板,组织专门力量统筹确定未来10-15年科普工作目标方向、主要任务、关键工程、品牌建造、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等,制定时间表和路线提,全面规划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结合“九大工程”和人民安全生活需求,增强防震减灾科普系统性,为科普提供操作性强、持续性好的工作指导和任务安排,在规划中综合考虑建立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目标,指导各地参照顶层设计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规划,多方面推动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3.2 建立完善科普工作机制
利用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机遇,进一步强化党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绝对领导,依法明确责任,加强法治建设,把宣传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作为各级政府、各类社会主体、公民个人的义务加以落实,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联合教育、科技、宣传、卫生等部门把防震减灾科普纳入整体工作统筹考虑,完善协作机制,制定具体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调推进,促进各类科普平台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建立完善科普工作的考核、检查、评估等机制,建立科学权威的科普工作評价体系,通过第三方调查等专业手段,对科普进行量化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指导改进具体工作。
3.3 用好社会科普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热情,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科普服务、制作科普产品、建造科普设施,积极利用制定标准、税收减免、职称评定、优秀表彰等政策措施,让从事防震减灾科普的实体和个人获得应有回报,同时积极鼓励各地深入挖掘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潜力,实现防震减灾科普资源高效整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向纵深发展的良好局面。
3.4 打造权威优质科普精品
创作适合不同社会群体和传播渠道的科普品牌,倡导风险理念,传播防震知识,并深入持续宣传,不断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实现公众家喻户晓和喜闻乐见。研究创建系列科普精品清单,组织院士和知名专家编写科普作品,确保知识内容权威。以公众需求为引导,支持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高的系列原创作品,积极引导支持跨界文艺科普作品创作和国外优质作品引进,实现地震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发展繁荣科普作品。
3.5 大力夯实基础投入
健全完善防震减灾科普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逐步扭转经费投入不足的局面。明确“一县一馆”目标责任,加快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技术,推进“互联网+地震科普”,积极推进实体场馆数字化,同时促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入科技馆、消防馆、教育馆等其他类型的科普基地,加强防灾宣传普及融合发展。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理论、技术、政策、方向、标准等基础研究,不断增强对防震减灾科普的支撑作用。
4 结束语
防震减灾科普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将逐年提升,有关部门应当通过采取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出台指导意见,强化平台建设,壮大科普队伍,创作科普精品等措施,推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文卫,修济刚.新时期城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策略探讨[J].国际地震动态,1998(12):20-25.
[2]卢婷.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全面防震减灾新局面[J].国际地震动态,2013(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