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悦
【摘 要】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大学生知识共享动机的四个因素:积极认同、认知学习、个体、群体组织因素进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群体组织因素系数最大,说明好的组织氛围促进了知识的有效传播。那么,怎样的平台机制可以提高用户的共享意愿,从而促进平台持续运转?我们将运用社会网络模型对平台内部权力、凝聚力进行量化研究,并试图探索出一种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内部生态系统。
【关键词】社会网络模型;知识共享平台内部生态机制;经管之家
一、社会网络模型
传统的知识共享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知识共享行为很难进行深入分析。社会网络是从社会学中引出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现在已在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是,社会网络更加关注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从关系或结构的角度来把握对象。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关系特点,进而解释个体发生知识共享行为的社会原因。同时,社会网络还可以将抽象的共享过程具体表现出来,并对其量化研究,为准确分析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社会网络为知识共享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搭建起了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的桥梁。
再者,与线下社交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不同,虚拟社区的人际活动更具流动性。虚拟社区中,新节点陆续加入,旧节点时有退出,网络边界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软边缘”。因此,必须建立动态研究理念,关注網络结构的成长和演变。
第三,社会网络分析的优势在于对多节点多主体的网络进行分析,而虚拟学术社区所涉及的多主体参与的情况正与这一特点相符合。
因此本文利用这种以研究网络关系见长的科学计量方法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是非常契合的,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是最重要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及行为都是内嵌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我们希望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并进一步挖掘网络结构特征,进而探索使知识更有效共享并最终实现知识增值的路径。
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与设计——以经管之家为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于2003年成立,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活跃的经济、管理、金融、统计、财会类的在线教育和咨询网站,也是国内活跃和具影响力的经济类社区。
在网络社群图中,由各用户组成网络社群图的各点,用各点之间的有向线段表示用户关联程度,双向线段表示两个用户相互关注,并定义好友、粉丝、关注、回帖为单位1的关系,每多一层联系,相应的关系就会进1,以此测度50名用户间的关系。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研究:一是从行为主体的对偶关系出发,关注二元网络结构特征,测度指标包括强联结和弱联结;二是从网络的整体性出发,关注用户嵌入的整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包括网络规模、中心性、网络集中度、网络密度、凝聚子群等指标。
构造社会网络矩阵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并通过其中的NetDraw工具绘制出可视化的社区关系网络有向图。
三、结论
①从整体网密度来看,经管之家整体网密度适中,规模大小良好,信息传播阻碍不大。
②该网络中节点的集中趋势并不明显,说明节点间的关系尚不够紧密。
③该网络中间中心度数值不高,说明本网络的节点在获取信息时除了部分依赖中介节点,其余部分是通过知识的链锁效应从下游节点来获取。
④从接近中心度来看,该网络中存在一批具有较强独立性,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角色的用户。
⑤该网络存在4个子群,他们各自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话语主体、关系网络和内容特色,同时吸附了外围群落,构建出庞大的共通意义空间,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与传统媒体依靠内容作为传播的主题形式有所不同,知识共享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其更加依赖于发布者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关系,通过好友或粉丝的关系将信息扩散到平台中,这种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会被好友及粉丝看到,并以一定的概率被分享和转发,从而进行传播。最终的经管之家社区知识共享结构呈现出“水波纹”式传播,每个子群的核心人物往往会有更大的“波纹”,并影响着该子群的形态,由于弱关系的力量,各个“波纹”之间又有着内生性的关系。这是一个较好的用户内部生态机制,即便不需要企业运营者的介入,该社区仍可以较好的存在,可以作为其他知识共享平台借鉴的样例。
【参考文献】
[1]申帅芝,王学军.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使用动机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J].东南传播,2018,11.
[2]王栋,汪祖柱,钱程.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10):166-170.
[3]徐美凤,基于CAS 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
[4]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杨斌,王学东.基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的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2):1765-1769.
[6]马捷,张光媛,葛岩.社会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模型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08):5-11.
[7]肖冬平,梁臣.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模式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