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民 李杨 张琪琪 王宇 楼可慧 王琨
【摘 要】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环境也遭受着不可忽视的损耗,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人均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着眼浙江,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来评价和探究其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浙江;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巨大财富,然而,以高开采、高投入、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同时也伴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在此状况下我们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消耗,并对过度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补偿,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此诞生。本文基于浙江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其发展模式并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循环评价体系。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量化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我们先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指标体系,找到浙江省相关数据见表2。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及测算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决策方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提出一个总的目标;其次将目标按层次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各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出其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个子的权系数;这样层层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可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重要性排序。
(二)基于TOPSIS法的区域循环經济发展综合评价
TOPSIS的全称是“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这种方法的中心思想在于首先确定各项指标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所谓正理想解是效益类指标(正指标)最大化或成本类指标(逆指标)最小化的解;与之相反,负理想解则是效益类指标(正指标)最小化或成本类指标(逆指标)最大化的解。在确定了正负理想解之后,求出各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加权欧氏距离,由此得出各方案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标准。
(三)评价模型的计算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用TOPSIS 法进行相对贴近度计算时,每个指标在2010-2016年间的正负理想解之差,并将该差值按照降序排列。
从中可以看到,正负理想解差值最小的几项,如人均GDP,几年来变化很小,说明这些方面相对重视不够同时还有城镇的恩格尔系数变化也非常少,因此要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和管理。
三、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分析
除了整体分析计算数据,还可以更细致地将数据采用同样方法,并按照经济发展、生态发展和社会发展等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
(一)各维度指标权重
可以分三个维度计算其中指标的权重如下(表4)。
(二)各维度发展指数
根据分维度的权重,可以计算得到各维度中年数据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以及发展指数(相对贴近度)。进而得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模型见下表,绘制成数据图1。
从分维度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10至2016年间,浙江省在生态方面进步快速,每年都在稳步提升中,可见浙江省越来越重视生态发展。在经济方面,虽然在2011年有短暂的下滑趋势,但是在之后的年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且增速稳定,经济发展情况整体增长较为稳定,也可以看出我省经济发展质量较高。在社会宜居方面,从这时间段来看社会宜居数据情况波动较大,尤其是在2010-2013年这个时间段内,说明浙江省这在几年内对这方面的调整幅度较大,应当是相关政策的实行变革阶段,直到2013年后才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总体上,浙江省的循环经济发展在近几年提升较大,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总结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来提高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此,国家大力推行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要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要确保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同步发展,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升。同时,随着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也一直不断提升,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也居于全国前列。在未来,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改革也将积极推进,包括规划政策体系、示范标准体系、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以此支撑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人类呼唤提升生命力的第四次技术革命[J].经济纵横,2013(01):43-53.
[2]周宏春.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管理学报,2008(05).
[3]肖华茂.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