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华
【摘 要】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逐步数据化、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并实现业务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性,但面临管理体系未成熟、风控模式需创新以及信用、法律合规、操作风险等,应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探索出新的“闭环”风控机制,确保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一、导言
普惠金融概念是在联合国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首次提出的,旨在建立为社会各个阶层、各类群体提供合理、便捷、安全服务的全面金融体系。我国政府在发展规划中称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确定为我国普惠金融业务的重点服务对象。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及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引导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需要转变和树立新经营理念,明确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战略,在做好风险控制及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二、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从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成为国家战略始,政府、市场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围绕小微、三农、扶贫等普惠金融服务重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商业银行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建立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等“五大”专门机制,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薄弱领域的金融可得性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贷款供给总量稳步提升,服务“三农”的意识不断增强,贷款可获得性有所提升,金融扶贫攻坚成效显著,普惠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部分商业银行发展较快,如建设银行确定了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住房租赁“三大发展战略”,用普惠金融连接“双小”和承接“双大”,用金融科技连接对公和对私业务,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数据化、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并实现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截止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064亿元,同比增长22.5%;助学贷款余额1051亿元,同比增长13.1%。
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条线化、垂直化管理体系尚未成熟;普惠金融业务收益与传统渠道的成本、覆盖面之间存在矛盾,“短、小、频、急”的业务特征与传统渠道的无差别经营的高成本不匹配;尚未建立专门化的大数据科技普惠运用平台,与传统中小企业客户业的边界不够清晰;产品体系的覆盖面和精准化不足;需要建立新型的风控模式并完成与现有风控体系的融合协调;外部宏观的政策法规及监管体系尚不够健全。
从风控视角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具有传统业务的风险特征,如面临信用、法律合规、操作、市场、信息科技、战略风险等,也有自身特点。普惠金融服务的目标客户具有小而多的特点,抵质押物和担保不足,普遍缺乏信用证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和监管制度不健全带来业务运作、监管等方面的法律合規风险;同时,银行传统的业务运作及风险管控模式无法满足普惠金融业务自身特点的需求,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新模式在获客、授信审批、放款等全流程的操作规则和运作能力尚不完善,依靠数据辨识客户及其经营真实性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普惠金融客户对宏观经济景气度、龙头企业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将放大普惠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发展趋势,使得信贷、技术、信息风险易产生叠加和扩散效应。
四、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风险需要内外发力。从外部看,政府层面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发展目标,组织协调业务体系及金融机构布局,全面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资源投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支撑和保障体系。如,加快推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强化监管政策制度及监管体系的建设,补齐体制机制和制度短板;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对信息披露、用户权益等方面做出有效的法律保护;深化“银税互动”、“银商合作”,推行贷款风险的分担和补偿机制;增强货币、财税等宏观政策的激励与支持作用。
商业银行的内部,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探索出适合业务发展的新的“闭环”风控机制。首先,探索建立主动管理风险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贷前分析诊断及常态化的风险信息分析机制,培养宏观视角下的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其次,设计和构建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系统运行方案,对全流程业务操作及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工作标准、岗位职责等推进标准化,切实抓好信用评级、押品管理、授信审批、贷款发放与管理等环节的风险控制;第三,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外部信息系统,将行内、行外部数据源信息并进性数据整合,并根据客户经营情况、信用状况、现金流量、结算活跃度、存贷比结构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开展多维度的客户识别、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不断优化预警监测体系。第四,依托金融科技的综合优势,按不同场景、不同类群对普惠金融客户进行风险评估,丰富客户风险“画像”维度,业务处理流程中引入人脸识别、活体检验、电子签名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风控的智能化水平;最后,充分利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外部政策支持,探索设立风险缓释基金,强化普惠金融客户的增信措施,提升业务风险防控能力。
五、结语
商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业务不仅是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更是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覆盖全流程、全客群、全产品、全渠道的风控体系,是普惠金融业务商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普惠金融风险管理要切实强化机控、数控、智控、技控,提高风险分析、计量、监测、防控能力,抓好内外部数据信息的“真、全、细”,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筛选高质量的客户,打造完善的大数据风险计量模型,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全面监控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变化趋势,做到风险看得见、理得清、控得住,确保普惠金融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及风险防范研究[J].现代金融,2017(1):20-22
[2] 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R]. 中国政府网, 2018年10月15日
[3] 杨星灿.普惠金融的本源回归 [J].金融经济,2018(6):19-21
[4] 金磐石.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J].当代金融家,2018(8):80-82
[5] 王玉明等.推行普惠金融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8(10):2-4
[6] 叶宗奇.消费者权益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及措施[J].商业经济,2018(10):160-161
[7]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通知[Z].中国政府网,2016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