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同行者

2019-07-05 02:58
中国慈善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同行者中南水井

3月末,社会企业中南屋的创始人黄泓翔回国,在北京、成都等城市做了十余场公益讲座,讲述在非洲、南美等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遇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年多前在一席上听过他的演讲,印象深刻。他和中南屋所做的事情是把中国年轻人带到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调研,主要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野生动物保护、社区发展三大话题。

在接受我刊记者的采访中,黄泓翔提到一个问题—中南屋在做宣传工作时发现,很多做动物保护和环保的人,“太习惯于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他说,“他们觉得那些吃穿山甲、买象牙的都是罪大恶极的坏人,这种认知导致他们很多时候很难真正去理解那些消费野生动物制品的人,以至于宣传效果不好。”

另外,黄泓翔谈道,许多非洲的精英、国际知识分子都反对外国人带着“圣母心”去非洲做“志愿者”。“当我们说去一个地方做志愿者,很容易把自己看作处于优势地位的,我们什么都知道、都了解,我们是来帮助、来改变的。”他提出疑问,“在我们这么想这么做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去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那我们的‘帮助真的能带来帮助吗?”

他提到的这两点事实上相互关联,均指向一个问题,即公益的盲目性。

公益的本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重构一种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外部力量介入一种关系之中已属不易,更不用说重构。如果缺乏对人性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一事实没有清醒的认知,对需要改变的人和事欠奉真正深入的体察,其结果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牛津大学skoll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副执行长Daniela  Papi参加一个论坛时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公益组织在解决相关议题时,学习“融入对方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她以非洲水井问题为例:许多人误以为非洲的缺水问题在于缺乏水井,于是不断捐款,在非洲当地疯狂凿井。但后来才发现重点在于水井常常挖得不够深,而且因为缺乏长期营运,许多水井变成了装饰品。盲目挖井使得问题没有获得解决,反而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

Daniela  Papi也提出和黄泓翔一样的观点。每年有许多高中生、大学生志愿到第三世界国家服务,“这份心意固然是美事一桩,但在忽略当地真正的需求和問题的状况下,反而可能造成‘服务污染的反效果。”

这也许正是公益和商业的不同之处。所谓“消费者主权”这一表述清晰概括了商业的本质,所以商人会随时捕捉消费者变化多端的需求,并据之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而公益,为人诟病的一点是,有时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所以,其行动方式的设计通常不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核心,而是“我要去做什么事”,“我想去做什么事”。

说到底,商业和公益所需要实现的,都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即达成对人的认识和发现。这可谓一个复杂的工程。世界参差百态,人性幽微深邃,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过是黑暗中的同行者罢了,谁也无法真正看见对方。而一旦看见,彼此接纳,天地顷刻阔大,自我和他者都将进入一个良善的循环之中。

这是有温度的、美好的人间世的基础所在,是我们所有人努力想要达成的目标所在。

猜你喜欢
同行者中南水井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问路
问路
水井的自述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乌龟与水井
四季兼程 甘苦同行
中南联席会议召开2014年度秘书长扩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