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术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教育,也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教学,二者的本质和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二者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加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把握几个关键环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从应然走向实然,需要做到以中央为主导方向,以思政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为教育主导,以课程为重要途径,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实践为落脚点。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
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目標任务、理论遵循,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靠思政课,仅仅依靠思政课,力度不大、覆盖不全、效果不佳。还应该依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即将所有课程都融入思政元素,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加强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发挥课程思政的有效作用。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凝聚学生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辉煌篇章、成就伟大人生。
一、以中央为主导方向,增强课程思政的政治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党中央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示,反映了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状况,揭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课程思政前进的方向。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必须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发展方向紧跟中央步伐。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着眼于党中央的指示,紧跟于党中央的步伐,落脚于党中央的目标。始终保持同党中央的紧密联系,保证课程思政前进方向的政治性、先进性和准确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该意见规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未来的任务目标和科学方向,告诉我们课程思政建设最终目标和方向是要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类课程与德育结合起来,不仅教授专业知识,更需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更多做人道理,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科学统筹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教育。协调好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既需要避免专业课程思政化,又需要避免对思政课程通识化两个形而上学的误区。
具体措施根据中央政策。课程思政建设有了目标方向,有了理论支撑,最终建设需要落实到实践中,具体措施的实施,以党中央意见为准则,步步为营,稳扎稳打。201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内课外相结合。所有老师在课内教学时,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课程知识紧密结合,教育得当,二者兼备,不失彼此。课外管理时,更加需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讲文明、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做到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
二、以思政为主要内容,增强课程思政的德育性
思政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所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离不开思政,即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良好的思政教育功能,一切课程教育都可能缺乏道德的灵魂,造成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的冲突。只有不脱离思政的课程,才能使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才能培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误区,即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只是思政课的责任、任务。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只重视上好专业课、传授好专业知识,学生只看重分数,在乎成绩。虽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早已提出,但落实的并不好,目标真正实现还需要继续努力。从教师到学生,太重文化知识而轻思想道德,导致了专业课与思政课脱节现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创新建设就是针对这种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不足,追求各门课程齐发力,培育高素质人才。所有专业都具有德育知识,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功能,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在思想道德教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角色,把握其本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专业课程在发挥传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其道德教育的功能,融入思政元素,推动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良性合力效应。
三、以教师为教育主导,增强课程思政的先进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源,发挥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课程思政要取得实质性成效,从宏伟蓝图到真正实现,离不开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全体教师的道德教育。
教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教师作为优良道德的坚定继承者、忠实弘扬者和积极践行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3]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身体力行,将行动化为道德教育最有力的语言,只有自身拥有合格的思想道德修养,才有资格、有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言传身教,才能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才能让道德之光指引更多学生成就美好未来。
教师注重学生道德修养。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传授课程知识与道德知识紧密结合,做到专业教学与道德教育齐头并进。然后,在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奖、推优入党时,在以成绩为评价基础之上,“着眼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 坚持多元主体评价与开放式过程评价相结合,创新课程考核,”[4]把思想道德表现作为重要参考标准,使学生意识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最后,课堂内外、校园之中宣传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讲堂、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助推整个校园营造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此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四、以课程为重要途径,增强课程思政的原则性
课程是思想道德教育重要途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所在。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优秀课程的齐心协力,如果没有优秀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就会缺乏良好媒介,就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只有具体课程具体分析,深入把握各门课程本质规律,了解体系构建,塑造道德价值引领的功能,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事半功倍。
课程设计科学化。“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顶层设计的作用,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和效果。要求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深入研究并拟订出的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做到科学有效合理,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共同发展,进而科学的拟订每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助推课程思政科学化。
课程教学合理化。课程教学表面上主要是教师组织开展,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教务处、院系和教师一起组织着课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三个支撑点,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处扮演着课程教学的领导者,各院系作为着课程教学的管理者,教师担任课程教学的主要践行者。要促进课程教学合理化,课程思政科学化,教务处、院系、教师既协调统一,又各司其职,统筹于课程教学的统一体中,出好教务处、院系和教师的组合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时刻不忘思想道德教育,推动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
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增强课程思政的自觉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谈课程思政将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具体分析,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殊途同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对象看学生。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对象,直接被影响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依赖的主体部分。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时,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广大学生自觉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道德教育自身的丰富完善,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稳中求进、科学发展。
效果看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和学校育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育更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评价如何,都只能以学生的道德修养为根本标准。急于人才培育目标,加强对于学生研究,针对学生思想特点,满足学生道德需要。时刻了解学生感受,观察学生道德素质是否有所提高,询问学生是否满意,如若存在学生不满意、效果不佳的课程,则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性改善,直到建设好学生拥有满意感、获得感的课程建设。
六、以实践为落脚点,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一两门课程到所有课程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无论理论多么高大、多么完善,最终落脚点都在实践,经过老师的实践教学、学生的身体力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课程思政才能站在真理的顶端,才能做到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教师的实践教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做思想道德教育之外,更多的需要做好实践教学,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对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发展重要性,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性,自发的以更好姿态去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更好效果。理论有没有说服力,看的是在实践中的影响力,要求教师在实践中,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来,通过实践证明道德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让学生从具体活动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学生的身体力行。学生从课堂内外所学到的关于德育的理论知识,都需要经历实践的洗礼,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吸收。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上的行为表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用来检测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否有了质的变化,道德修养是否真正有所提高。开展文明志愿者、探望敬老院等活动,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打磨,使学生从自身经验中深化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识、领略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习近平.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9-11 (1) .
[4]范清義.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双价值”导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05):101-103.
[5]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