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诱导绝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用药剂量为5 mg/d,观察组为12.5 mg/d,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子宫大小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子宫大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绝经率为86.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625 8,P<0.05);观察组中阴道出血率、月经复潮率、子宫切除率分别为3.33%(1/30)、6.67%(2/30)、3.33%(1/30),均低于对照组的16.67%(5/30)、30%(9/30)、13.33%(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3.025 6、9.625 7、8.885 6,P<0.05)。结论: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采用12.5mg/d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推广。
【关键词】 不同剂量; 米非司酮; 围绝经期; 子宫肌瘤; 诱导绝经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3.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3-0-02
临床上,子宫肌瘤属于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30~50岁为该疾病的高发年龄段[1]。围绝经期是从卵巢功能衰退开始进行计算,一直到绝经之后1年内的时期[2]。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米非司酮是临床上用来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式,但关于用药剂量的选择还有诸多争议存在[3-4]。为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中选取6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自愿参与;不存在米非司酮应用禁忌证;对本研究的治疗过程进行了详细了解;存在正常的精神状态;依从性高。排除标准: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急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治疗前6个月采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平均年龄(26.05±2.36)岁,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26.98±2.65)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前,均要对其子宫肌瘤和子宫大小采用B超进行测量,若患者存在多发性肌瘤,则记录其最大肌瘤体积。两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365;生产厂家: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治疗,对照组用药剂量为5 mg/d,观察组为12.5 mg/d,均于月经来潮第1天睡前服用,连续接受3个月治疗。结束疗程后,所有患者均要接受B超复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子宫大小变化情况及诱导绝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前后子宫肌瘤、子宫大小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子宫肌瘤、子宫大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 2、1.625 5,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子宫肌瘤、子宫大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25 8、20.625 8,P<0.05),见表1。
2.2 两组诱导绝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有药物性绝经现象出现,在其复诊时,发现临床症状减轻或者明显好转;两组患者均有轻微胃肠反应、出汗及潮热等药物不良反应出现,但对其进行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有效缓解。观察组绝经率为86.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625 8,P<0.05);观察组中阴道出血率、月经复潮率、子宫切除率分别为3.33%(1/30)、6.67%(2/30)、3.33%(1/30),均低于对照组的16.67%(5/30)、30%(9/30)、13.33%(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3.025 6、9.625 7、8.885 6,P<0.05)。
3 讨论
以往临床上通常会采用输卵管切除、子宫全切、手术切除肌瘤等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这不仅会促使机体受到较大损伤,同时还可能引发疼痛、阴道出血、休克以及感染等多种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5-6]。近年来,虽然射频消融术、高强聚焦超声、微创子宫动脉栓塞术等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但是依旧属于有创操作类型,并且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所以在围绝经期患者治疗推广中受到了一定限制[7-8]。临床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子宫肌瘤的具体发病机制,但研究发现,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相比,子宫肌瘤细胞中的雌二醇含量与雌激素受体含量更高[9-10]。子宫肌瘤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雌激素作用,女性绝经之后,机体内雌激素水平也会有所降低,子宫肌瘤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出现萎缩现象。所以临床大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均希望能采用一种经济、简单、无创的方式进行治疗,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并最终将其治愈[11-12]。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药物通过对下丘脑-垂体-性腺体进行抑制,对雌激素进行非竞争性拮抗,治疗过程中患者可出现药物性闭经现象[13]。该药物通过将瘤体血供和子宫动脉血流量减少,进而促使盆腔充血带存在的疼痛坠胀感减轻。与此同时,该药物还可以作为孕酮受体阻断剂,对子宫肌瘤生长进行阻止。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子宫肌瘤、子宫体积均显著缩小,提示采用两种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能促使子宫肌瘤和子宫体积显著缩小。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肌瘤、子宫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与小剂量米非司酮相比,大剂量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治疗中的效果更加显著,能促使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减轻,缩小子宫肌瘤与子宫体积。在诱导绝经方面,观察组绝经率为86.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15/30),可知大剂量米非司酮能更好地诱导绝经。观察组中阴道出血率、月经复潮率、子宫切除率分别为3.33%(1/30)、6.67%(2/30)、3.33%(1/30),低于对照组的16.67%(5/30)、30%(9/30)、13.33%(4/30),且观察组患者仅出现轻微胃肠反应、出汗以及潮热等药物不良反应,提示采用12.5 mg/d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不仅能有效诱导绝经,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患者能够耐受不良反应,可将其作为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治疗的推荐用药剂量。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采用12.5 mg/d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丽琼,王群,贾蜀云,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6,5(2):99-102.
[2]姬化革.他莫昔芬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0):4929-4932.
[3]李爱萍,段庆美,李珍仙.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0):4205-4206.
[4]姬霞,金娜,傅金英.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试验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7,12(2):182-186.
[5]申铁英.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补肾固冲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4):538-540.
[6]张伟凤.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宫血宁对围绝经期功血临床疗效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7):683-685.
[7]姚爱静,刘丽霞,高大为,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法終止8~12周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6,29(8):775-776.
[8]潘春燕,张印星,陈小刚.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学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6,38(12):1782-1785.
[9]王晶,夏松云.不同剂量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8~16周妊娠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6):36-38.
[10]尤玉晓,谢红莉,冯乔,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6,38(10):1538-1540.
[11]陈舒宜,孙文婷,朱丽波,等.不同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患者的疗效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25(12):881-885.
[12]冯晓丹,李岚,郭洁,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预防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10):1261-1264.
[13]陈凤群.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米非司酮联合间苯三酚序贯疗法在终止妊娠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