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动
打开世界经济版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的当属滨海城市集群——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便是其中出类拔萃者。作为世界上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区域,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作为后起之秀的粤港澳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和战略规划的提出, 赋予粤港澳城市群全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契机,是我国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谋求全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力探索。
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世界著名的湾区经济有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伦敦港、悉尼湾区等,因其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成为影响区域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
和其他湾区一样,粤港澳大湾区也是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而崛起,近现代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并逐渐成长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与港澳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强力经济合作纽带。
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GDP约10万亿元,其经济体量与俄罗斯和韩国相当,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13位。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就曾提出,要对标旧金山建设深港湾区。
2009年,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澳门联合举行《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成果发布会,这是首次有官方背景的比较全面清晰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报告中提到,要构建“一湾三区”集聚、“三轴四层”拓展、“三域多中心”发展的整体空间结构。其中,湾区发展计划旨在通过构建先行先试创新湾、高端产业合作湾、内外通达枢纽湾、蓝天碧水生态湾、疏密有度景观湾和时代前沿活力湾,发挥珠江口湾区的全球城市功能等。
国家首次明确指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在2015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表。
2016年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由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国家层面。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发出重要指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发展指引方向。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为大湾区建设确立了行动纲领、明确了重点任务、描绘了蓝图。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同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5月,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规划纲要提出分两步走,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到2022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规划纲要明确了5个战略定位,即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罗文指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它肩负着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大中心城市定位各有侧重,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深圳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在产业布局上,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我们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美好蓝图。但粤港澳大湾区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难建设的大湾区之一,具有“一个湾区、两种不同制度、三种不同货币、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的现实,无论是国际、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事业,头绪多、任务重、难度大,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与国际著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群优势领先、国际化综合枢纽地位明显,但湾区内税制冲突明显,影响湾区人才集聚;出入境欠便利,影响湾区人才流动;公共服务衔接尚未建立,影响人才安居乐业;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联系并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加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不应该是这三大湾区,而应该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TPP。因为“和这些地区类似的是,粤港澳也面临资源整合的问题”。在郑永年看来,内地、香港、澳门各自面临发展瓶颈:内地要告别以往的粗放发展模式,需要各方面的创新;香港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珠三角了,只剩下金融服务业,面临发展瓶颈;澳门则是产业单一。
粤港澳大湾区要行稳致远,必须解决三地创新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要素流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便捷有序流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从地理共同体,向经济共同体,再向社会共同体的梯次转变。
另外,尽管国家层面在各区域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对不同区域发展定位进行了错位竞争的考虑,但客观而言,经济资源要素、政策红利等在既有不同层级、区块划分、目标定位的区域发展战略间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竞争的事实。
因此,必须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让创新的动力充分涌流,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展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要支撑,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道路上,鲜花与荆棘共存,必须以持久的毅力和过人的胆魄,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将规划蓝图中的各项美好愿景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