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省介休市自然气候优势显著,夏季炎热,光照充足,且雨量集中,适宜种植复播优质大豆。基于此,浅谈复播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包括优良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收获等,以期为介休市复播大豆的丰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复播大豆;栽培技术
复播大豆是在冬小麦收获后,夏季播种,秋季成熟。介休市自然气候优势显著,夏季炎热,光照充足,且雨量集中,为种植复播大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复播大豆面积一直稳定在2万亩左右。
一、品种选择
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因此,在复播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晋豆25等。
二、合理轮作
种植大豆最忌重茬或迎茬,重茬或迎茬大豆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黄绿,易感染病虫害,荚少,粒小,显著减产。尽量实行三年以上(含三年)合理轮作,适宜轮作方式为实行小麦—大豆—玉米两年三作轮作制。
三、播前准备
1.整地。前茬收获后,为抓紧播种时间,在播种时用旋耕-播种-施肥-镇压一体机进行秋翻、深耕、耙地、镇压,耕翻深度16~20cm,耕、耙、压作业后,地表要平整,土壤要细碎,耕层要上松下实,无大土块和暗坷位。春耙前,亩施腐熟过的有机肥2000kg、磷酸二铵10kg、氮磷钾含量均为15%的多元复合肥5kg,经充分混合后均匀耙入土中。
2.施足底肥。种植大豆前土壤施用有机肥料,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当每亩施用有机质含量在6%以上的农家肥2000~2500kg时,可基本上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致下降。大豆播种前,施用有机肥料结合施用一定数量的化肥,可起到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的作用。适宜的施肥比例为1000kg有机肥掺和3.5kg尿素。
3.种子处理。(1)种子精选。播种前必须进行人工或机械选种,应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等,选用粒大、饱满、没有病虫口和杂质的种子作良种,使种子质量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高于90%,含水量不高于13%。(2)药剂拌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能有效防治地下病虫害,可用50%多菌灵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防治根腐病;也可每亩用5%甲拌磷颗粒剂2公斤随种肥施。
四、播种
1.播种期。在小麦收割前10-15天进行一次轻浇,抢时播种,一般情况下在6月25日左右,最好在6月底前播种完成。
2.播种密度。晋豆25适宜栽培密度为每亩2.5万株左右。
3.播种量。以种植晋豆25品种为主,每亩播种量7.5-10kg、保证一次播种出全苗、齐苗。
4.播种方法。采用机械播种或手工播种,建议采用旋耕-播种-施肥-镇压一次作业完成。等距穴播,每穴2~3粒,播种覆土深度3~5cm。
5.播种质量。播种均匀无断条。非穴播的20cm内无籽为断条,每5m断条不超过1处。机械垄上播种时应对准垄顶中心,偏差±3cm。播量误差±3%,播深4~6cm,行距误差±1cm,台间误差±2cm,往复行距±5cm,覆土均匀,及时镇压。
五、田间管理
1.间苗。在2片对生真叶展开后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前,按播种密度要求进行人工手间苗,拔除弱苗、小苗、病苗,拐子式留苗,留苗均匀,一次定苗。
2.中耕除草。大豆在生长发育期间,中耕次数不少于3次。第一次中耕为苗高5-6cm时,中耕深度一般为7-8cm;第二次中耕在大豆分枝前进行,深度一般为10-12cm,并剔除苗間杂草;第三次中耕在大豆封垄前进行,深度一般5-6cm,同时进行培土。
3.追肥。(1)根际追肥。大豆初花期(6月15~20日),结合中耕或灌水每亩追施尿素5kg。(2)叶面施肥和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初花期:选用下列肥料溶于35kg水中,进行叶面喷施:钼酸铵15g;硼砂70g,硫酸锰45 g,硫酸锌70 g。于初花期采用95%增产灵粉剂9500倍液喷施,至盛花期采用50000~60000倍液喷施。鼓粒初期:选用下列肥料溶于35kg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尿素350g,磷酸二氢钾100g。
4.灌水。在大豆开花初期和结荚鼓粒期,如无雨,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或根据田间植株叶片表现情况适时灌水。当植株叶片早晨尚坚挺,近中午叶片有萎蔫表现时就应及时灌水,灌水应在傍晚进行。
5.防倒措施。在大豆开花期若植株生长过旺,亩喷施矮壮素5%水剂2500倍液;或3~5g三碘苯甲酸粉剂对水35kg,叶面喷施。以降低大豆植株高度,缩短节间长度,增加抗倒伏能力。
六、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1)锈病。农业防治: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选用250g/L嘧菌酯悬浮剂10g/亩-15g/亩等喷雾防治。(2)灰斑病。7月下旬阴雨季节当大豆小叶片有30%以上出现病斑时,用50%多茵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在叶片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1次。
2.虫害防治。(1)大豆蚜虫。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虫源。物理防治:利用银灰色膜避蚜和黄板诱杀。药剂防治:选用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1.2g/亩-1.6g/亩,或4%阿维啶虫脒乳油0.6g/亩-0.8 g/亩等喷雾防治。(2)红蜘蛛。大豆红蜘蛛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7-8份为害高峰。农业防治:施足底肥,增加磷钾肥,后期不脱肥,及时除净杂草,干旱及时灌水。化学防治:点片发生、大豆卷叶株率10%时应立即用药防治,可选25%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或20%扫螨净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连喷2-3次。(3)大豆豆荚螟。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减少虫源。物理防治:在豆田架设杀虫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用20%氰戌菊酯乳油4g/亩-8g/亩等喷雾防治。
七、适期收获
1.收获时期。大豆叶全部脱落,籽粒已归圆时(即响荚期),进行收割。
2.收获质量。实行高油大豆单收、单贮、单运。割茬要低,不可留荚,放铺需规整。为减少损失,宜在早晨带露水时收、拉,收割损失率小于l%,脱粒损失率小于2%,破碎率小于5%,泥花脸率小于5%,清洁率大于95%。脱粒后进行机械或人工清选,产品质量符合大豆收购质量标准三等以上。
八、贮藏
脱粒后的大豆,在贮藏前必须充分晾晒,种子含水量降至12%以下,温度保持在2℃-10℃,以备安全贮藏。
参考文献:
[1]闫贤仙,何小波.晋豆25号大豆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02):62-63.
作者简介:樊月丽(1978-)女,大学本科,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职业农民培训、“三品一标”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