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学角度看,比起会员国近两百的联合国,缩写“G20”的二十国集团(其中一个还是国家联盟欧盟)不那么让人在意,可看看另一组数字,G20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二,面积占60%,国内生产总值(GDP)占85%,贸易额占80%,对世界经济与安全的象征意义和稳定作用不言而喻。
从另一个层面看,因全球化而生的G20却因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之后泛滥的“逆全球化”思潮冲击而前行乏力。具体到G20内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十年前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25%,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则贡献了55%,时至今日,两大块各占一半。这让部分对实力高度敏感的西方大国危机意识上升,焦虑感加重,日渐背离曾竭力推动的全球化合作与机制建设,强化传统现实主义理念,力图通过大国竞争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体现在G20活动机制上,就变成围绕世界经济与安全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分歧。
6月28日至29日在日本大阪举办的G20峰会,为这个刚满20岁的组织举行“弱冠之礼”只是其次,各成员能否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协调?能否就貿易问题和多边主义达成一致?能否为遏制“逆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治理发展失衡等全球性公共风险贡献可行方案?这不仅关乎G20机制是否行之有效,更关乎未来国际关系的基调。正如追踪报道G20快20年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罗杰·博伊斯所言,国际社会民主化意识下创建的全球机构,有能力发现前方的麻烦并纠正无效政策,如果G20成员能以渐进合作思维相向而行,那么一个简单的规律将呈现在眼前:历史上每个国家的发展崛起和保持力量高位,依靠的都是值得信赖的团结协作体系。(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