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娟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我是等到当了老师后才知道的。到了这一天,学校总会在升旗开例会的时候号召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
小时候我头脑里没有读课外书的概念,不像现在的小孩儿,还没有学说话,大人们就迫不及待地买了婴儿读物给他们看了。现代父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有的甚至从孕期就开始购买儿童读物了,美名其曰“胎教”。我没有上过幼儿园,识字较晚,等到上小学了学会了识字,我开始对哥哥的语文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经常将他搁置在家的旧课本偷偷拿来读,那时候没有预习课文的概念,喜欢看哥哥的旧课本,不仅因为课本里的故事吸引了我,还因为在老师提问题的时候,碰巧能碰到和哥哥旧课文里一样的问题和答案,特别是老师经常提问让我头疼的分段,于是照着哥哥的答案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很是欣赏我,我更加自发地“偷看”哥哥的旧课本。等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在“偷看”大哥初中的语文课本了。语文课上我越来越活跃,而且语文成绩居然越来越好。
到了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发现大哥经常带来了一些小人书,还有一些大部头的书。他总是搞得非常神秘,从不让我们碰他的书,还把那些书藏在一个有破洞的木头大箱子里,放在奶奶的卧室,还锁上了大大的锁头。小哥总是趁大哥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从那箱子的破洞里掏出一本本小人书,让我跟他一起看。最早看过的一篇故事是《小翠》,当时只觉得故事内容与奶奶家墙壁贴的连环画一样,人物也画得非常漂亮。小翠是狐仙,一个头脑简单心地特别善良的美女。当时我迷恋图画上的她,那么纯真活泼,特别是她那与公子一起踢球的憨厚可爱的神情,至今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等到上初中后我才知道原来当时我看的是名著《聊斋志异》。小人书里的故事各种各样,有好多经典人物,画得栩栩如生。有四大名著的连环画,外国名著的连环画,当时我看得津津有味,看不懂的字就连蒙带猜、囫囵吞枣,只是图看精彩的故事内容,并且夜里还缠着小哥给我讲他看过的故事。现在我的记忆长河里,经常浮现出那夏夜的满天星空下,身旁的小哥边摇着扇子边指着天上的月亮与银河,给我讲嫦娥吴刚、牛郎织女等故事,我是听了好几遍都不厌倦,最后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这就是最早的文学启蒙啊。那启蒙老师,是小哥,是大哥木箱里的小人书。
当时小人书里好多精彩画面到现在仍然深深刻在脑中。孙悟空手上的成千上万只小猴,林妹妹的荷锄葬花,武松在快活林的快意恩仇……这些人物在连环画里真的活灵活现。有几个我至今也无法磨灭的记忆画面,一个是中国的武侠小说,题目已忘记,叙述的是一个女侠躲在一张供桌下,桌前的人在喃喃地求佛占卜,当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女侠飞快地伸出手将他落地的卦翻成阴阳对卦,于是求佛人高兴地走了。女侠出了庙,这时突然空中“嗖嗖嗖”地飞了几枚暗器,她伸手一接,突觉手底微热,那人影早已不见,她低头一看,原来是几个熟透了的鸡蛋,她饿了几天的肚子顿时“咕咚咕咚”直叫……另一个是外国名著的片段,题目也忘了,爷孙俩一起在沙漠上行走,好像是为了寻找什么宝藏,宝藏没有寻到,爷爷把水壶里最后一滴水留给了孙子,自己闭上了眼睛……连环画里的孙子眼睛里蓄满了泪水,我看得口特别渴,心里很是替他们着急。有时偷看小人书时恰好碰到大哥回来,他二话不说就将他的宝贝抢了回去,如果运气不好,碰到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还会拿书吓唬要敲我们的头。当时我和小哥都特别怕大哥,他总是对我们一副恶狠狠的样子,我特别不喜欢他,因为我跟小哥一起偷看他的小人书,在他眼里,我是小哥的同伙。直到现在我对大哥还是敬畏有加,不知道是不是与童年“窃读”有关。
上了小学高年级,有时我看到大哥遗落在妈妈梳妆台上的“大部头”,就条件反射似的翻开,就那样站在高高的梳妆台前看得入了迷。记得有一次恰好看到《聊斋志异》的一篇文章,正陶醉在美丽的狐仙世界里,突然门口响起了大哥的脚步声,我吓得合上了书,呆呆地望着他。他进来后,倒没有训斥我,只是那双大眼睛像猫瞪老鼠一样瞪着我,把我吓得移不开脚步,就钉在那里。他拿起他的书,没有说什么,就又匆匆地走出了门。小时候的我不明白大哥为什么会对我们那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恰好处于青春叛逆期,爸妈无暇管他,他整天沉醉于课外书中,学习成绩一团糟,又怕被爸妈发现,他的书就是他的宝贝,我们不能碰的。我不知道大哥的小人书和那些大部头的课外书是从哪儿买到的,在我们那個偏僻的小村庄里,根本没有书店。所以在那个年代,我能接触到那么多经典名著,简直就是奇迹。如今每当向儿子提起我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看《红楼梦》,他不相信,以为是看少儿版。我笑了,我没有告诉他我曾经在那个时候连蒙带猜地看林黛玉葬花,自己也学着她的样子在田野里葬花、葬小鸟;没有告诉他我曾经在那个时候看到孙悟空叩别唐僧,即将回花果山时的那个拜别场景我屡次看屡次落了泪;我更没有告诉他我那个时候总是一边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一边陶醉在书香里……如今我有意常常带儿子逛图书馆,而且总是连哄带骗地求他多买书,常常带他上当当网买他喜欢看的书。阅读条件如此优越,孩子对课外书却没有我们以前那样如饥似渴,这个年代的孩子,他们对待课外书,大多被如此宠爱他们的父母强迫他们吃食物那样强迫看下去。
就连现在的我,每每买来了一大包书,却看得非常慢,还一边感慨书非借不能读也。那个站在高高的梳妆台前提心吊胆看书的小女孩,已经定格在那个一目十行的“窃读”年代,只是每当我浸淫在书的世界里,她会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孤独地朝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