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与林釬相遇

2019-07-04 17:58苏水梅
闽南风 2019年5期
关键词:林氏漳州

苏水梅

林釬(1579-1636),字实甫,号鹤胎,福建龙溪人(今龙文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东阁大学士,赠礼部尚书。林釬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闻名于世。这几日,笔者寻访了林氏祠堂、林釬故居、林家墓茔、林文穆公里门牌坊、中正和平坊、万松关等众多古迹,心灵一次次被震撼,一代诤臣林釬的形象丰盈而生动,让人生出无限感佩。

“林文穆公里门”石牌坊坐落于洞口社村口的小道旁,花岗岩石,仿木结构,宽6.8米,高5米,三间四柱石仿木结构。匾额上刻着“林文穆公里门”六个楷书大字;牌坊两面的右上角刻竖排9行字:“崇祯壬午岁冬吉旦,赐进士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从二品服俸掌詹事府事门生李绍贤”。左边刻有:“赐进士第漳州府推官门下晚学生曹广、赐进士第龙溪县知县门下晚学生刘鸿嘉同建。”

在林氏宗祠里,82岁的林荣钧老人娓娓道来:林釬幼时在鹤鸣堂内念私塾,后到漳州读府学。漳州府“老鼠亭”附近有一位貌美如花金小姐很有学问,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饱学之士,老人家出了一个对联“檐前铁马夜夜啼”,说是谁若是能对出下联,就把女儿嫁给他。不曾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都没有人能对出下联,金小姐的父亲去世后,金小姐也因为这件事情郁郁而亡。林釬在漳州府学时,无意间听同学说起此事,不禁为金小姐感到惋惜。他从地上捡起一片瓦,“哐当”一声,瓦片碎了, 林釬在地上写道:“堂前木鱼更更叫。” 据说林釬进京赶考之前,又有人出了一个上联:“弓鞋绣金菊,朝朝踏露蕊不萎”,林釬对出下联:“白扇画玉梅,日日狂风花不落”。出题的人听后不禁啧啧称赞,并预言林釬日后一定能够金榜题名。

进京赶考前,林釬在龙海翠林村的一所私塾教书,后娶了杨家女儿孝勤为妻。关于林釬与杨夫人的故事,还流传着一个“水缸走水路不走旱路”的传说:杨夫人去世后,皇帝御赐了一对缸、宝剑和令旗,让林釬运回家乡。皇帝下了口谕:“遇树可砍,遇房可拆。”可是林釬一生为官清廉,不愿意扰民,更不会搜刮民脂民膏,他命家人从水路将大缸运回老家。今天的翠林村,一座名为“龙虎厝”的祠堂,杨氏族人将大缸、林釬和杨夫人一并供奉,并将它们所承载的清廉故事代代相传。在林氏宗祠内,一块“连襟情谊世代相传”的牌匾,正是来自榜山崇福社。林荣钧老人说,当年林釬的连襟出资赞助并陪着林釬进京赶考。林釬金榜题名后,崇福社也受到嘉奖,建起了气派的大厝。

拉开时间的距离,从更为纵深的视野中和字里行间里总能体悟出林釬身上的智慧和勇气。熹宗即位后,林釬任国子监国子司业,后升为国子祭酒。当时熹宗皇帝宠信宦官,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当政专权,凶残地陷害正派人士,屡次制造大规模冤案,打击忠良。当时,国子监有铜鼎铜缸,用以“贮水备火”,权奸魏忠贤无视朝廷法度,欲用铜鼎、铜缸私铸钱币,以中饱私囊。林釬敢于触犯魏党。那时,国子监里有个叫陆万龄的监生,是魏忠贤的阉党,要在京城最高学府“太学”旁边,建立魏忠贤生祠,林釬坚决反对,他说:“他日皇上入学释奠,君拜于下,臣偃于上,能安乎?”当陆万龄一伙将凑集建祠资金的簿册启事送到林釬面前,强迫其倡导捐献时,林釬气愤之余“授笔涂抹”。林釬惹了奸党,自知难以在京城存身。当晚,“即名挂冠棂星门径归”,把自己的乌纱帽挂在棂星门上,连夜逃离京城。陆万龄碰了壁,去向主子禀报,“忠贤怒,矫旨削其籍”,魏忠贤伪造圣旨削去他的官职。林釬在返漳途中为避魏党耳目,只好改穿便服。由于急着赶路,到湖北黄州地界时,触犯了宵禁,被州将扣留盘查,他急中生智,写了一首诗,向州将申诉:“舟到齐安日已西,故人邀我醉琼卮。贪看赤壁两篇赋,不觉黄州半夜时。塞北将军原有禁,江南士子本无知。贤候若问真消息,姓字于今达凤池。”诗写得委曲婉转,州将终于放走了他。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看来在关键时刻,惺惺相惜的人还是对林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林釬在朝为官清廉忠直,对家乡的建设十分重视。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家鄉漳州因夏洪冲毁水圳,淹没田园,导致颗粒无收,土地荒芜,失业之民流离转徙四方。当地官员发动百姓兴修宝林水利,事成之日,林釬应约为之题写《宝林水利碑记》,对宝林水利的兴修,以及兴修后的收益,给予高度的评价。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海上枭雄郑芝龙接受朝廷招抚,林釬主动从中给予帮助。林釬五十大寿时,郑芝龙派人奉千金为林釬祝寿,以表谢意。林釬婉言谢绝,并复其书说:“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为利,非君子也。” 林釬的洁身自守,令郑芝龙深深叹服。

林釬返漳后,从龙溪故里(今龙文区)移居中埔总(今南靖丰田古楼),在永丰溪畔兴建“阁老楼”。期间,黄道周亦因避魏党而归里隐逸,两人结为知己。黄道周因欣赏林釬的学问和为人,经常上门拜访,“谈论古今时事,夜不寝。”明 天启四年(1624),名满天下的徐霞客为母亲作八十大寿,得知林釬在古楼社,欣喜异常,专程前往拜访,同时为其母王孺人《秋圃晨机图》向林釬索诗求字,也成为一段美谈。

生性耿直,风骨铮铮的林釬辞官回到家乡清贫度日,两袖清风。处于九龙江边的洞口社,常有水灾之害,林釬倡议家乡百姓兴修水利、筑坝引渠。明崇祯元年(1628),思宗起用林釬,初复原职,继而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明崇祯九年(1636),朝廷用占卜法选官,召林釬对答问题,林釬陈述了“用人,理财,清寇,宁边”四策。他的精辟论证和精明能干,深得崇祯皇帝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军国大事。林釬于明崇祯九年(1636)五月三十日逝世,赐谥文穆,葬于洞口社。

高大的万松关城门关上,嵌着一块青石横匾,镌有林釬亲手题写的“天宝维垣”四个楷书大字,雄浑有力。万松关,既是古代的交通要塞,又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历史的经纬里总是沉潜着若干神秘,而历史最精彩的笺页,往往藏匿得很深:明天启年间,海上武装集团常勾结强盗倭寇入侵海澄、龙溪、漳州以东一带。有人向林釬建议:在歧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上筑一关城,漳城及东郊即可不受侵扰。当年林釬虽隐居乡里处于逆境之中,却毅然挺身而出,带领地方官员和乡绅,修建关隘及镇门两炮台。关隘建成后,林釬撰写了《施公新筑万松关碑记》。

洞口社的林木瓜老人小心翼翼地把林釬及夫人和林中梅夫妇四人画像悬挂在林釬故居大厅白色墙面上,林釬(第五世孙)及夫人、林中梅(第七世孙)夫妇四人图像。其中林釬夫妇二人的画像于几年前丢失,这是不久前村里的林氏后人请人复制的作品,而林中梅夫妇二人的图像为清朝时期保存至今的旧物。在采访的过程中,我留意到林木瓜在展开和收起画像时的动作谨慎而恭敬。可以看出,林家后人對于画像的重视和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每年冬至,画像会被拿出来挂在祖祠内,供村民们祭拜。如今龙文区包括洞口12个林姓村庄,都会轮流将林文穆公的画像请到村庄的祖庙里祭拜,这个习俗已经沿袭了300多年。来自台湾后垅的林氏族亲,也会每年回到林氏宗祠参加交流活动。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正和平坊”位于漳州理工学院“林釬人文园”内。这座石牌坊在旧时漳州的官道上,坐东北朝西南,石仿木结构,高约9米,面阔9.2米。主间宽4.35米,进深1.1米;次间宽1.8米,进深2.2米。三间五楼十二柱,单檐庑殿顶,翘梁为鱼尾状,正脊微弧。屋顶由中楼、夹楼、边楼三层递次外延降低;一面为“澹泊宁静”,另一面为“中正和平”。此牌坊是晚明“提督福建学政布政使司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门生陶成谟”和“署龙溪县事南靖县知县门生吴士颜”奉旨,为他们的恩师林釬而立的。

《朱子语类》写道:“心者,万事之源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林釬一生清操不渝,堪为楷模。林釬身上的精神光芒,子孙后代视若珍宝,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坚守。林氏子孙一直保持着孝敬友爱、廉洁恭顺的作风。一代诤臣身上“清恬异常,高风亮节”可贵品质,为无数后人注入了正能量。林釬的故事鲜活地体现了当今社会价值观,能给人的心灵以启迪。如果你能通过阅读文字思考一代诤臣林釬精神在时代意义,也许你还会得到更多。今天,林釬精神依然彰显了时代内涵,这种中正和平、澹泊宁静的精神将生生不息,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说明:关于林釬的出生年份,有两种说法:一是1579年,一是1583年,本文采用龙文区蓝田镇洞口社林釬故居显示的数据)

猜你喜欢
林氏漳州
心中的一座城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林佐义:家具O2O领跑者
林佐义:家具O2O领跑者
家神通外鬼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