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2019-07-04 01:38毛文艳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麻醉科北京102400
系统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局麻臂丛定位

毛文艳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麻醉科,北京 102400

现阶段,超声技术在医学界上的应用范围日益宽广,临床医师可利用超声引导而实时显现上肢手术患者颈部结构,保证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提升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然而,超声引导定位方式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定位效果如何?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安全性、时间等方面是否较传统体表解剖定位方式更具优越性。这一点尚缺乏足够实验依据支持[1]。该研究旨在明确超声引导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对一组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纳入标准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本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共60例,按照定位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0例:男14例,女 16例;年龄为 19~74岁,平均年龄为(44.34±3.48)岁;体重是 46~72kg,平均体重是(55.38±6.31)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2]分级为:I级 20 例,II级10例;研究组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 20~74 岁,平均年龄为(44.77±3.29)岁;体重是 47~72 kg,平均体重是(56.38±5.98)kg;ASA 分级为:I级19例,II级11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分布、ASA分级等对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同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准备进行上肢手术,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手术指征;②年龄在18~70岁范围内;③精神状态正常,交流顺畅;④病历资料比较完整。(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并发症者;②患者神志不清醒;③患者正在参与其他研究项目;④体力状态较差,无法耐受手术与麻醉。

1.3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8 h禁食水;进入手术室后,应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严密监测其血压、氧饱和度、脉搏等指标。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头部转向健侧约30°,彻底暴露其患侧颈部,随后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研究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定位方式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即应用德国eZono 3000超声检测仪进行定位,线阵高频超声探头频率设定为6~13MHz,扫描探头置于患者患侧锁骨上方2 cm左右位置,从而获得臂丛神经横切、纵切清晰图像,根据图像成像效果调整探头位置,探查到臂丛神经丛、大血管后,根据超声引导将穿刺针刺入患者斜角肌间隙,感觉到达鞘内后,调节位置,将局麻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周围,并动态监测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麻醉完成后,患者保持平卧位。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解剖定位方式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环状软骨水平(相当颈6水平)向后画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点,即为穿刺点,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后,取向对侧脚跟方向(向内、向后、向下)进针,一般进针2 cm左右常可引发异感出现,固定好针头,回抽无血、无液、无气后即可注药。两组患者所用局部麻醉药物属于一种局麻药0.5%罗哌卡因 35~40 mL。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每一例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其中麻醉起效时间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统计各组患者上述麻醉相关时间的平均值;其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是注药开始到针刺感减退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是开始注射药物到针刺痛觉减退时间,麻醉完成时间的计算方式如下:研究组从超声定位开始计算到局麻药物注射完毕时间,对照组从有异感到局麻药物注射完毕时间。②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效果:根据患者围术期主观疼痛感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追加麻醉药物,评估其整体神经阻滞麻醉效果。③记录患者在围术期的并发症情况,并统计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5 疗效判定标准

①优:患者围术期无任何主观疼痛感;②良:患者围术期有轻微主观疼痛感,需要追加麻醉药物,但不影响手术进行;③差:围术期有剧烈疼痛感,改为全麻后方能完成手术。神经阻滞麻醉优良率=(优+良)/总人数100%[3]。

1.6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n),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相关时间

研究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较[(±s),min]

表1 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较[(±s),min]

组别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麻醉起效时间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3.94±1.03 7.49±2.15 3.376 0.000 5.95±1.46 10.15±2.34 5.385 0.000 3.98±0.94 10.45±1.67 9.451 0.000

2.2 麻醉阻滞效果

研究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比较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各30例,研究组患者中无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是0.00%,而对照组中2例患者在穿刺期间误入血管,其中一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另一例无并发症,其发生率是3.33%(1/30),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P=0.313)。

3 讨论

近几年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逐渐成为上肢手术主流麻醉方式,麻醉效果确切,但麻醉前需进行准确定位,以保证麻醉效果与安全性[4]。既往临床上以颈部体表解剖标志的方式进行定位,但该定位方式下,患者需承受反复穿刺的痛苦,且容易出现神经阻滞麻醉不全的现象,且引发并发症,不利于上肢手术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5-6]。有学者认为[6],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与局麻药物在臂丛神经四周扩散效果相关,传统解剖学定位法的麻醉效果受限于麻醉医师个人经验和操作熟练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在穿刺期间存在较大盲目性,影响其定位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严重时可引发霍纳综合征等[7]。

相比之下,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则可帮助临床医师清晰观察其臂丛神经、血管分布情况,动态监测其进针过程、局麻药物扩散状态等,确保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更具安全性、直观性、可靠性[8-9]。同时,超声引导定位技术几乎不受患者本人解剖变异、肥胖等于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证明,张春元主张对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采取超声引导定位方式进行,并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分别实施超声引导、解剖定位两种方式,结果提示超声引导组的麻醉优良率高达100.00%,远高于解剖定位组的86.7%[10]。然而,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其麻醉效果也会受到局麻药物浓度、剂量和容量等影响,且臂丛神经本身粗细也可对神经阻滞效果带来干扰,而超声引导定位技术可通过扫描臂丛神经,确定臂丛神经粗细,据此予以相应剂量局麻药物,保证其神经阻滞效果。为保证该研究的严谨性、客观性,所选患者的个体差异极小,且局麻药物浓度、容量和剂量等完全相同,仅定位方式不同,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无并发症,而神经阻滞麻醉优良率高达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且与张春元[10]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可见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佳,优于传统解剖学定位法。

综上,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确切,神经阻滞效果突出,起效快,且无并发症,可借鉴。

猜你喜欢
局麻臂丛定位
定位的奥秘
局麻剑突下单切口胸腔镜双侧交感神经阻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研究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护理路径在局麻下PCLN健康宣教中的应用研究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腹股沟斜疝在局麻下行无张力修补术后疗效观察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