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圣敏,田春霞
(湖北省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当小儿患者入院需要输液治疗时,因为其年龄的特点,使其在对肢体活动的控制上存在困难,无疑给输液过程增加了难度,穿刺的过程也给患儿带来痛苦。现在尝使用的输液治疗是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医院的输液治疗中。静脉留置针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有待考量。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4月治疗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法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选取的所有患儿在输液治疗中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方式进行治疗;所选患儿的凝血功能均正常,输液的天数超过4d。其中对照组的男女患儿分别是:18例与12例,年龄为1.3-4.9岁,平均年龄为(3.21±1.18)岁,输液天数为4 ~ 7 d,平均(5.00±1.85)d;观察组中的男女患儿分别是:16例与14例,年龄为1 ~ 5 岁,平均年龄为(4.50±1.59)岁,输液天数为4 ~7d,平均(5.5±1.15)d。对比两组患儿资料中年龄、输液天数等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
1、向患儿家属讲述健康输液理论知识。
2、在患儿的输液中,关注输液进度及输液情况,及时换药。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
(1)在综合护理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设置一间洁净的房间为患儿输液房间,使用卡通图片做墙纸,提供恒温恒湿的室内条件,温馨的布置打消了患儿的恐惧。同时,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互动,转移其注意力,又或者播放儿童歌曲吸引患儿的注意,从而达到使其忽略疼痛感。对于穿刺的部位,在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是以四肢为主,根据不同患儿年龄与血管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部位。
(2)合适的留置针位置,能够很大程度的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在患儿不配合的情况下,实际操作穿刺时就要预先做好工作准备。首先排出存在于输液器中的气体,倾斜的放置头皮针,使其插入肝素帽,此时,迅速排出存于留置针管内的气体。左右手配合完成以下操作,左手将穿刺部位固定,右手施针,并调整角度使留置针进入血管。待出现回血现象方可停止留置针进入。
(3)使用先按压中间再向两边抹平的手法用透明贴将留置针固定,放置棉球于针梗处。封管时应注意整个过程应在无菌中进行,操作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稀释液于针管腔,在针管腔还剩0.5-1.0mL时,拔出针头。
(4)时刻关注着患儿的情况,并嘱咐家属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通知护士,必要时还可对留置针进行拔针处理。
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程度及并发生发生率,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护理环境、态度、健康教育等。
运用SPSS 21.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是由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组成,用“n/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下表1。
表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满意29例、一般1例、不满意0 例,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比组患儿满意20例、一般5 例、不满意5 例,护理满意度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0167,P=0.003)。
在输液治疗中,患儿年纪小,不具有行为意识,以及好动性,这就导致了与医护人员无法配合的现象产生,故常规输液中穿刺的难度增加。若因穿刺失败造成的连续穿刺则将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患儿后期的治疗。通过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对于需要连续几天输液的患儿,减少穿刺的痛苦,但是静脉留置针是一种新的输液方式,其安全性问题还需要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操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92.5%)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P< 0.05)。
综上所述:小儿静脉留置针在综合护理模式下,通过护理人员与患儿的互动,增加患儿的配合,从而降低了在穿刺操作中静脉炎发生的可能性。在小儿静脉留置针治疗过程中,使用综合护理模式与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其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静脉滞留针护理中应用效果很好,值得在医院静脉输液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