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爱芳
(上海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改良无抽搐治疗室,上海 201112)
精神病患者病情相对复杂,会威胁患者自身以及他人生命安全风险,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针对精神病主要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但是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用药治疗虽可改善患者病情,但是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需重视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相关资料指出,心理护理联合语言沟通能够提高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效果[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精神病患者为例,分析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价值。
实验对象选自2017年4月-2018年3月,均为住院精神病患者(n=82)。随机分组,各41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区间18-66岁,年龄均值(40.06±2.50)岁;患者病程区间1-10年,病程均值(5.50±1.65)年。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区间18-65岁,年龄均值(40.12±2.68)岁;患者病程区间1-9年,病程均值(5.25±1.80)年。2组精神病患者基本资料(性别、病程、年龄等)比较,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安全管理等。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语言沟通、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为精神病患者开设健康心理讲座,强调此类疾病患者发病原因、表现、注意事项等,鼓励家属共同参与,提高患者、家属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认知度以及安全预防、管理能力,发放知识手册。另外,和家属沟通强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的重要性,叮嘱家属观察患者行为、心理状态,若发现患者异常需及时护理,确保患者安全性。(2)生活管理。针对精神病患者工作、生活等个人情况给予其日常生活方面的指导,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叮嘱家属进行患者用药监督,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自觉性。另外,若患者出院需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调查,在了解患者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干预。(3)心理护理。通过观察和与精神病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沟通中需积极、主动、热情,建立和谐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并倾听患者主诉,建立患者情感关怀、支持,并指导患者音乐、看电视等减压方式,减少患者负性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记录精神病患者精神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自制问卷总分100分),进行护理问卷满意度调查(82份问卷有效收回)。
参考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分数高情况下说明精神病患者病情严重。
以SPSS21.0软件包计算82例精神病患者实验指标。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形式表示,x2检验;精神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以 形式表示,t检验。P<0.05情况下,精神病患者实验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照组精神病患者精神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见表1。指标评分经统计学计算,P<0.05。
表1 精神病患者组间相关指标评分对比(±s)
表1 精神病患者组间相关指标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精神状况(分) 生活质量(分)观察组 41 34.55±3.30 85.50±3.65对照组 41 68.05±3.35 62.50±3.05 t值 45.6160 30.9617 P值 0.0000 0.0000
观察组、对照组精神病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情况见表2。总满意度经统计学计算,x2=6.2476,P=0.0124。
表2 精神病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n(%)]
当前,精神病已经发展至常见性心理障碍疾病,患者有动作、情感等障碍表现,甚至有他杀以及自杀行为。精神病的发生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有关联性,发病几率明显增加。为了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需重视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精神健康水平。心理护理、语言沟通能够改善患者情绪,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意识、安全管理能力、生活管理能力,促进精神病患者预后[3]。张婷研究指出,给予精神患者语言、心理护理,在引导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利于负面情绪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4]。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精神病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5.12%vs75.60%)、指标评分对比,P<0.05。和史建新,吴国华研究结果有一致性,3个月后实验组精神病患者精神状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作用突出,符合精神病患者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