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又被称作为焦虑神经症,主要是指因焦虑而引起的恐惧、失眠、心慌等一系列神经紊乱方面的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心悸、尿频及运动性不安等症状,严重时可对患者日常工作及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1]。亲情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使用真诚的语言以及温暖的语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使得患者采用正确的态度认识焦虑,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内心所需,从而更好的减轻患者的焦虑态度[2-3]。现我院针对收治的90例焦虑症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亲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为(35.3±2.5)岁,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4.1±0.6)年,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为(37.1±2.4)岁,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4.2±0.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在我院行症状、临床体征检查后确诊;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两组均给予焦虑症常规治疗,方法为在治疗的第1周给予患者每日5 mg的艾司西酞普兰,之后的每2~6周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适当增加用药剂量,剂量控制在每日10~15 mg之间,均连续治疗2个月。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给予饮食指导、睡眠护理、用药指导。观察组给予亲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方法为(1)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前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指派工作经验丰富、职业素养较高的高年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告知组内的护理人员要做到礼貌服务,使用贴心温暖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并给予心理疏导与安慰,尊重患者的隐私[4]。(2)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房给予布置,统一将房间内换成蓝色的床单、枕头罩等床上用品,护理人员则换成蓝色护士服,注意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并在病房内及走廊上悬挂宣传画,写上鼓励风格的语言,也可张贴写轻松愉快的读物或报纸等。(3)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设计个体化的亲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计划表,在制定表格之前与患者的家属取得沟通,明确家庭成员的构成以及患者在平时生活当中与哪些家庭成员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等,增加对此类家庭成员在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分量及参与度,并将表中的内容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探讨,征询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对护理方法进行适当的更改,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期间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给予观察[5]。(4)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了解其内心所需,所使用的语言温和、和蔼可亲,认真听患者的诉求。在患者焦虑症发作后,护理人员给予仔细的安抚,并使用放松疗法,给予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5)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抗焦虑药物的使用方法、种类及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给予耐心的解答[6]。两组均连续护理2个月。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焦虑状态的变化。(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评价,项目包括噩梦、睡眠障碍、心悸、静坐不能、手足颤抖等20个项目,采取4级评分法,50分以上为焦虑,得分越高,焦虑状态越严重[7]。(2)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共10个项目,均涉及到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每个项目评分在1~4分,指导患者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与回答,分为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及完全正确,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8]。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自我效能感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自我效能感评分升高;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观察组护理后自我效能感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护理前焦虑状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状态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观察组护理后焦虑状态评分降低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焦虑症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反复性发作的焦虑症状,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精神进展、胸闷等,大量资料显示,焦虑症的发生多与患者性格或长期处于某种疾病状态下相关[9-10]。而当患者长期处于此种状态时,也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不小的影响,造成患者胃肠功能失调,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促进缓解此种症状,但同时也需要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11]。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而亲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其中,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状态,促进其身心状态的放松,使得患者更好地感受到满足感以及安全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自我效能感评分升高、焦虑状态评分降低,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提示用亲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焦虑症患者中,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对病情进行观察,并主动接近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所包围,减少鼓励感,同时也更好地调动了患者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以平和的心情面对。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感对比(分,±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感对比(分,±s)
images/BZ_200_177_2611_2267_2672.png对照组 45 13.78±3.78 20.11±4.23观察组 45 13.55±3.66 25.03±3.98 t值 - 0.94 3.11 P值 - >0.05 <0.05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状态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状态评分对比(分,±s)
images/BZ_200_177_3015_2267_3076.png对照组 45 57.86±5.69 46.98±5.12观察组 45 58.12±5.24 37.85±4.25 t值 - 0.81 4.28 P值 - >0.05 <0.05
综上所述,采用亲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焦虑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促进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可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