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丹丹
“所谓还原,指的是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而还原思维是在人类寻根探源的还原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实质是把事物返回到其所在的整体系统与原初状态中去进行考察,以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把握。应当说,还原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思维方式之一。一节高效的阅读课,离不开“还原”。还原的方式主要有还原背景、还原情境、还原变异、还原思维。还原的阅读课关注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所在的情境以及故事中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提供正例,也对比反例。同时,还原的阅读课还注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思考。
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故事加以呈现,对于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将还原思维运用于绘本教学,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当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贴近生活的英语背景中时,更容易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教师应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学生还原真实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物是教师可利用的重要教学资源,适当的实物教具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效率。如在上A fish for lunch这一绘本课时,教师根据封面上的鲨鱼和小鱼,准备了相应的玩偶。当教师拿出玩偶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对实物十分感兴趣,他们看到实物玩偶后马上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能够猜到本节课的内容与鲨鱼和小鱼有关,但具体情节仍是悬念,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不方便准备实物时,教师可以考虑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进入主题、创设情境。如教学The Den这一绘本,故事背景是在家中,由于场地的局限性,教师无法展示实物,于是以游戏和图片的方式构建情境。课前,教师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背景是小女孩Kim(已学教材内容中的主人公)家养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分别躲在家中不同的角落(如图1)。学生的任务是找到小动物并且完成对话,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绘本封面的阅读。
图1
针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学校每个月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当月话题,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头脑风暴,对能想到的一切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如在Muddle Farm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do we talk about recently?”“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on the farm?”学生一面回忆,一面参与讨论,已学旧知得以巩固,新的文本学习也有了基础。
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各类与主题相关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歌曲能够起到创设情境,活跃气氛的效果。生动有趣的音乐和视频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绘本Spots讲的是小男孩Kipper得了水痘的故事。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接种了疫苗,只有个别学生得过水痘。因此,在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Horrid Henry Gets Spots的片段,引出关于spots的讨论,为进入故事情节做好铺垫。之后,教师围绕“spots”进行提问:Why did Mum scream when Henry got up?What did Henry get?Have you had spots?由此自然过渡到故事情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然地进入故事的学习,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操练了目标语言,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诸定国认为:“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是还原作家心目中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简介的一个过程。”进入到阅读阶段后,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还原故事情境,帮助学生解读故事。通过还原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中,学生解读文本的难度就会减小,更容易感知和思考绘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绘本Kipper’s laces描述的是主人公Kipper买了一双新的系带的鞋子,但他不知道该怎么系鞋带。于是,班里的孩子都嘲笑他。讲到此处,教师向全班同学提问:“Is it good to laugh at others?Can you do that?Why?”学生纷纷谈论:不可以嘲笑他人,这是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回到故事中,学生通过看图和讨论,了解到Kipper伤心地找到了Dad,Dad给Kipper准备了一块砖头,他对砖头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终于学会了系鞋带。读到这里,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觉得Kipper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学生纷纷表示要向Kipper学习,觉得他是一个不怕困难、有毅力的好孩子。在情境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研读教材,联系实际,还原出贴合生活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形象。
事物都有两面性,除了从正面思考,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反面进行思考。还原变异相较于还原背景、还原情境,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Muddle Farm是一本有趣的绘本。农场里,各种动物的叫声出现了交错的情况:所有的狗发出了鸭子的叫声,鸡发出了羊的声音……读完绘本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正常情况下,动物们分别是怎么叫的?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最后,教师把两个农场列出来,请学生对比并讨论“我更喜欢哪个农场?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阐述不同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说明原因。有的学生说喜欢混乱的农场,因为特别有趣;有的学生认为现实生活中,动物不可能这样叫,所以他更喜欢正常的农场。这一简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现实生活的对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哲学上的还原思维的方式也可以运用到课堂中,即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的推导或解决过程进行直观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是最直接的还原思维过程的方式。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归纳、总结、梳理当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按一定的逻辑规律清晰地呈现出来。
教学绘本Spots时,教师将打印好的7张故事截图的顺序打乱,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故事进行排序,并向学生提问,问题如下。
1.What happened to Kipper/Biff/Mum?
2.What did the doctor say?
3.What did Dad do?
4.What happened to Dad?
学生根据绘本故事的发展,能够将图片按正确顺序排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形成的story map(如图2)复述故事,鼓励学生使用连接词。教师先示范复述故事开头,学生分组练习复述,最后请1~2组上台展示。在过程图的帮助下,学生大多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利用思维导图,一步步得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整理故事的要素和情节,使作者的思维得以直观呈现,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学生在复述中巩固了所学内容,提升了思维能力。
图2
“还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还原背景、还原情境、还原变异和还原思维,学生能够对绘本故事有更全面的认识。几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阅读水平也得以提高。